一给孩子辅导功课,家长就容易“上头”,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22年01月13日 09:57:03 

  新的一年开始了,学生们的寒假要来了,所以这个学期的期末考试也要来了。

  此时此刻一定有许多家长在和孩子做最后的冲刺,也一定有许多家长望着那个很多题还不会做的孩子发愁。

  愿意挤出时间精力给孩子辅导功课,绝对可以算是负责任的家长,可是再怎么认真负责的家长,似乎都逃不出一个魔咒:

  辅导功课这件事,实在是太上头了,你能从头到尾保持百分百的耐性,忍住不发火吗?很难。

  那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首先家长们应该承认,但凡你们家不是学霸型父母,辅导功课这件事主要发生在小学阶段,因为中学那些知识点,你已经忘的差不多了,你并不敢轻易造次,会露怯的。

  所以我们这里的“上头”,是指“这么简单的题你怎么就不会呢”之类的情绪,而不是“其实自己也不会却埋怨孩子不听讲没学好”。

  所以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我会,我教你,为什么你就是教不会。

  直接先说结论,绝大多数这一类的场景,都可以用一个心理学的概念去解释,叫做“知识的诅咒”。

  所谓知识的诅咒,是说我们一旦掌握了某种知识,就无法想象那种不知道这个知识的状态:就好像我们学到的知识,反过来诅咒了我们。

一给孩子辅导功课,家长就容易“上头”,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上世纪9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生伊丽莎白·牛顿就凭借这项研究拿到了心理学博士学位。

  她的研究很简单:先列了一份歌单,其中包括美国国歌、生日快乐歌等等一些美国人民非常耳熟能详的歌曲,然后把参与实验的人两两分组,一个人选定一首歌然后在桌子上敲击歌的节奏,另一个人则需要猜出是什么歌。

  敲击节奏的这群受试者,预测这个游戏能猜对的概率是50%,但实际的猜中率只有2.5%,这个比例也就比随便蒙一个答案强一点而已……

  这个结果让“敲击组”感到不可思议:“猜歌组”怎么这么笨?答案难道不是显而易见的吗?

  实际上,在“猜歌组”眼里,“敲击组”在那儿敲来敲去的节奏,跟摩斯密码也没啥区别,“猜歌组”的心里也在犯嘀咕:你们这都是什么鬼?

  所以用最通俗的一句话来解释,“知识的诅咒”的应用场景就是:你认为简单的东西,在对方看来却很难。

  这里的知识,其实不单是我们想象中那种课本上的知识,而是包括了信息、概念、规律、常识、观念、认知、技能等等。

  我们老喜欢用一个词叫众所周知。可是事实是,比如在中国,再怎么众所周知的事情,都起码有一个亿的人不知道,而且这还是保守估计,大多数时候,是十个亿的人不知道。

  所以在你的专业领域,那些你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只要出了你的小圈子,也至少会有10亿人不知道。

  当知识的诅咒发生时,我们一定会出现“错误评估”的问题:你以为别人能马上学会你掌握的东西,你以为同事能马上熟悉你擅长的工作,你以为孩子能听明白你在讲什么

  结果是,统统做不到啊!

  然而更可怕的是,“知识的诅咒”本身还会升级,哈佛大学教育学家埃里克·马祖尔就认为,你对某件事了解的越多,把它教给别人的难度就越大。

  因为当你在某个领域成为专业人士之后,你的心智模型会进化的越来越复杂,而这些进化的步骤,会逐渐变成你的记忆背景,也就是那些理所当然的东西。

  北大韦神的课堂板书

  这其实也很容易理解,你不能指望一个物理学家做研究,每次还要从高中物理知识作为推导的起点,也因此,很多专业领域的大教授,讲课都不咋地……

  我们作为家长,且先不想辅导孩子这件事,我们来想我们的日常。

  比如你跟你的同事沟通,你和客户沟通,你和任何可能的工作伙伴沟通,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么?是前置共识,也就是我们之间的对话,有些前提是无需赘述的,我们默认彼此都知道一些事情且对此表示认可。

  达成前置共识是我们从“知识的诅咒”中挣脱出来的一种方法,尽管挣脱仍然很难。

  比如你讲到一个点,你发现对方很快就get到你的意思了,然后你们在这个点的基础上把话题继续下去,这就有点类似于,在微信聊天里A把B的梗接住了,大家都很满足,然后聊天可以愉快的不断延伸。

  可是现实世界里,恐怕是接不住梗的情况居多,尤其跟你不太熟的人对话,你认为自己说这句话,言下之意已经很明显了,结果他不懂,这个时候你多半不会耐心的把这个梗拆解给他看(因为这样做实在太没劲了),而是可能在礼貌的终结了这个话题之后,在心里暗自嘀咕一句,“这人是不是有点傻……”

一给孩子辅导功课,家长就容易“上头”,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通常,人对自己认为“有点傻”的人,是没有什么耐心的,这个和对方是不是你亲儿子无关,甚至这个“有点傻”的如果是你亲儿子,没准更加让人心急火燎。

  可是你能把这件事完全归结为缺乏耐心吗?并不能,因为“前置共识”真的很重要,这甚至是推动世界高效运转不断进步的关键。

  比如一个导演,现在在拍一部古装剧,他跟剧组的工作人员说,明天我们拍一场竹林打斗的戏。你看就只是四个字的提示,竹林打斗,其实前置的信息量已经足够大了:剧组里的各个部门都知道自己该做哪些准备,摄像机位摆哪里,威亚在哪里使用,灯光怎么打,所有这些都会有一个大致的答案。

  导演是在所有这些元素都齐备的前提下,再做一些细节上的构思和处理,而这个,就是典型的由一群人在建立起共识之后的高效沟通。

  但是你要知道,建立起这样的共识,其实有一个漫长的沉淀过程,比如古装剧,武侠元素,这是植根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共识,再加上中国古装剧几十年的工业基础,才使得从业者对每一个像“竹林打斗”这样的术语都能有趋于一致的想象力。

胎教音乐
  • 幼儿教育推荐
寒假幼儿安全注意事项
  •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