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你正在阻碍孩子的“社会化”,给父母的5点忠告(2)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6年08月02日 11:11:13 

  这种现象,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究其原因是孩子在对事物心生好奇,并追求刺激和变化,在外生人面前要显示自己的存在,因此会有一些“叛逆”行为。

  尤其在独生子女家庭中,一方面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非常强,希望获得所有人的长按,也认为自己理所应当应该得到所有人的长按,另一方面,家庭中缺同伴,甚至连父母的陪伴都很缺乏,于是,一旦家里来了客人,他们就感到好奇、很兴奋,希望别人注意自己,一点不照顾父母的面子,表现得异常兴奋、无理取闹。

  发现大人们开始注意自己时,他们就会从心理上觉得很满足,尽管受到批评,但也觉得比没人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要好。所以,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样的孩子其实是在用自己夸大的行为,对平日缺少“长按和陪伴”的抗议。

  给父母们的建议是:在接待客人或去人家做客时,要让孩子积极参与你们的活动,如,“给阿姨拿糖果”等。

  另,童言无忌,孩子说出不合适的话,也不要立即训斥,以免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如孩子已有不听话的“叛逆”表现,父母不要立即有强烈反应,先淡化或转移话题,过后再教育,不要在人前训子。

  当然,孩子社会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不止上述几个。但是背后的道理其实都是相通的。想帮助孩子顺利实现社会化,除了牢记我们常常强调的“少干预”、“多陪伴”等原则,还请父母至少做到以下5点:

  ? 利用游戏

  心理学家约翰·马里做过一个有趣的研究,他发现未成年的猴子经常在笼内相互嬉戏、追逐,于是他把一部分小猴子分开到别的笼中,不让他们玩耍。结果,这些失去游戏机会的猴子,长大后变得痴呆,有些甚至失去求偶及生殖的本能。可见,幼猴的玩耍是成长为健康大猴的基础。

  其实人类也是如此,幼儿的游戏同样也是发展成大人的必要基础。好的游戏,会让孩子在快乐中完成社会化。

  ? 学会倾听

  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多抽点时间坐下来和孩子聊聊,了解他们的想法,对孩子的言行给予及时的鼓励和引导。

  听孩子讲话时要注意姿势,不要高高在上的样子,最好能蹲下来平视孩子的眼睛。父母以这样平等、开放的姿态与孩子交流,本身就是绝好的社会化示范。

  ? 向孩子“索取”

  聪明的父母,会不失时机地索取孩子的回报,一个吻、一声谢谢、整理玩具、帮助干家务,甚至索要孩子比较喜欢的东西等等,让孩子逐渐知道爱是相互的。

  当然,我们还要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判断别人的表情与感受,理解与体验内心感受,恰当表达对别人的关心。

  ? 学会施爱

  孟老夫子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父母应该从小对孩子施以爱心教育,不仅爱孩子,更让自己孩子学会爱。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自己、爱身边为我们服务的人。

  我们对孩子的培养,要多从身边的事做起,要让他们从身边的点滴小事中感受爱、懂得爱、学会爱。当然,在这里,父母的以身作则、身教言传,最重要。

  ? 到幼儿园去

  皮亚杰曾指出:“一般的同伴交往和具体的同伴冲突是幼儿发展视角转换能力的必要条件,是幼儿摆脱自我中心的前提。”

  良好的同伴交往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促进幼儿的社会性交往的发展,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现代幼儿心理学研究,幼儿到了3岁就想交朋友,需要小伙伴,这就是社会性的萌芽。幼儿园是孩子走出家庭跨入社会的第一个社会群体。尽管孩子在家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是家庭的中心。

  一到幼儿园,哪怕是小皇帝也得要服从群体需要,不再是中心了。所以每个孩子进园后,都要经历从“以我为中心”向“以群体为中心”的过程转化。

  有的父母,往往不重视孩子之间友谊和交往。他们封闭自己的家门,不但不许自己的孩子出去,更怕孩子带小朋友们来家玩,常把孩子的朋友拒之门外,见到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争吵打架,就火冒三丈,不分青红皂白责骂对方孩子。

  他们以为这是爱自己的孩子,实际上这不仅破坏了孩子与人交往的心理需要,伤害了孩子的感情,而且也阻塞了孩子的正常发展渠道。

  如果孩子的社会性得不到及时的培养,这种能力就会逐渐退化,所以要让孩子在适当的年龄走出家门,到小伙伴中间去,送到幼儿园,这样等到孩子进入小学,就会如鱼得水、迅速适应学校的环境,变得更加自信自强、健康、活泼。

  Tips:美国心理学会给幼儿的“社会化”制定的诊断标准:

  ? 至少有一个同龄朋友,并且友谊至少维持6个月。

  ? 在看不到有什么好处的情况下能够主动帮助别人。

  ? 做了错事,并造成了坏的结果,但能在不被人发现时主动认错。

  ? 别人做了对自己不利的事时,能够原谅别人,不指责也不告状。

  ? 对周围的人表示关心,分享自己与别人的幸福和快乐。如为别人生日、考试优秀、获奖等感到高兴,主动向别人祝贺。

胎教音乐
  • 幼儿心理学推荐
寒假幼儿安全注意事项
  •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