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的孩子,由于父母忙于工作,无暇照顾孩子,所以孩子既不合群,又散漫。我教了他3年,在这3年中,他在集体的环境中获得了老师和小伙伴们给他的关心和友爱,慢慢地,他在性格上也有了很大的转变。
孩子要上小学了,孩子的父亲第一次给我送了礼:一支钢笔,一本笔记本。以后,每个学期,我都会收到这个孩子送来的礼物——成绩单。这是一份让我非常感动的礼物,这里既有浓浓的人情味,又有父母、孩子对我的信任。每个老师最希望看到的是孩子能在自己的教育下健康成长,而孩子的健康快乐就是给老师最好的礼物。
部分父母给老师送礼,意图相当明显的:金钱与人情的交易。但是,在我看来,给老师最好的礼物莫过于对班级工作的支持和配合,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赵佩芳老师:互赠礼物能增进家园之间的感情联络
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有时我也会收到父母的一些礼物。收还是不收?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认为的:
父母给老师礼物,不外乎有这两个原因:一是表心意,例如对老师表示感谢、肯定老师的工作、送给老师节日的祝福等,二是希望老师对自己的孩子多关心多照顾一点。
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老师可以收下礼物,当然,老师也要在适当的时候买些学习用品、书籍等物品回赠孩子。这样,可以增进老师与父母、孩子之间的感情联络,以便于今后能更好地开展工作。
马芸老师:礼物是形式,爱孩子最重要
礼尚往来是中国人的传统。“礼”,成了人与人沟通的另一座桥梁,是加在彼此情感之上的又一个重重的砝码。
人人做事都有其目的性,父母从送礼上得到的是一份踏实、一份寄托,就好像在离开宝宝的时间里能有一份安心。而作为接受方——老师,不管是欣喜、或是得意、又或是如得重负,其实双方的延伸部分便是处于中间位置的宝宝能否得到全方位的照顾和关心。
给老师送礼对与否,要视具体情况,无法定论。我只希望,父母、老师对于小宝贝的爱是单纯的、不做作的,足矣。
张燕老师:贵重的礼物是负担
说实话,收到贵重的礼物,其实是加重了老师的心理负担,我不愿接受不劳而获的东西。
乔雅萍老师:礼物可“收”可“不收”
我不提倡送礼,但也不否定送礼。有些父母会在教师节、国庆节送些鲜花、小礼品,那是父母对老师表示感谢的方式,父母肯定我们的工作,我会很高兴地欣然接受。另外,父母也可以成为老师的朋友,年轻的父母和年轻的老师有着同样的热情,每逢过节,互赠小礼物以示祝福,以朋友的身份表示心意,也能增进教师与父母间的沟通。
但是,如果父母因为自己的孩子淘气而给老师送礼,想让老师多多照顾自己的孩子,我觉得没有必要收这份礼,因为我们的职业就是要我们“关爱每一个孩子”的。
送礼的有送礼的理由,收礼的也有收礼的道理。正如马芸老师说的,礼尚往来是我们的传统;礼,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增进了人与人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