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自己没在美国接受过初等中等教育,往往不明白这种理念,还按中国传统方式来管教孩子,有意无意地强迫孩子按家长的期待去制定未来志愿,这必然引起在西方教育下长大的孩子的反感,他们早晚会对此进行反抗。有的孩子中学时期就有主见敢与家长对抗,也有的孩子屈于家长的压力多忍几年。像此例中的小儿子就忍到了大学毕业。实际上,忍的时间越长,对孩子们的伤害越大。有些孩子为了顺从家长而进了并不喜欢的大学(哪怕是名校),选了不适合自己的专业(哪怕是热门赚钱行业),后来又转校改行,或对所从事的职业缺乏热情,反而浪费了时间、精力与金钱,欲速则不达!还有人因长期不能按自己的意志行事而发生精神病变甚至轻生,更是悲剧。但即便在悲剧发生之后,华人家长和全社区也常是就事论事,很少追根寻源去发掘隐藏在我们族裔文化中的造祸原因。
通过这两兄弟的典型例子,华人家长们起码可以从几方面检点一下自己的作为,对比一下中美、东西教育理念的差别。
一.你为孩子提供平等机会了吗?
虽然家长们会疼爱所有的子女,但因为孩子们的个性特点不同,家长往往得用不同的方式来分别对付之。问题是,教育方式可以多样化,出发点和机会却应该公正平等,也就是说不能“偏向”。传统的中国家长有重男轻女的习惯,对儿子的学识和本领期待更高,提供的机会更多。然而在现代社会,这点通常已不为广大家长效法了。但家长们却可能比较喜欢和重视聪明能干的孩子,尤其是所谓“神童”,而忽视了表现平庸或有缺陷的孩子。此例中的家长就是没有为两个孩子提供平等的机会,在两个孩子心中都留下了不平衡的阴影。不过对老大成了一种正面激励,而对老小却产生反面消极作用。由于家长教育方式的失误,其苦心并没得到预期的结果。
如果家中是独生子女,同样会有不平等现象,因为孩子会与其他同学朋友相比。有时家长一相情愿让孩子学这补那,孩子们反而不领情,认为被剥夺了像其他孩子那样的童年欢乐和自由选择。
如果孩子有生理缺陷或行为问题,不但不能放弃他们,反而应该付出更多心血关怀培养,仍然要为他们创造与正常和天资儿童相同的机会。此类孩子长大后成为出色人才的例子并不少,都与家长和社会的长期关注分不开。家长们应记住,在培养孩子时,应该“有教无类”!
二.你了解孩子的潜能与兴趣吗?
这个家庭的两个孩子,其实都有能力和才干,只是表现的早晚与方式不同。而家长却过早下结论,而没有尊重孩子的兴趣并以合适的方式开发他们的潜能。
早期教育理论主张重视0到3岁幼儿的智力开发,这实际上是要通过亲子交流,发现孩子的性格特征和潜在能力,而并不是要教这么小的孩子学认字或弹琴等专门技能。然而,不少华人家长并不清楚自己的孩子到底有何天份或爱好,还误以为培养孩子学习技艺越早越好,送年幼孩子去上各类课外班,其实这反会“揠苗助长”。因为幼儿学习是以兴趣为主导的,如果孩子本来表现出对音乐的兴趣,愿意模仿弹琴或跳舞,不妨让他们自由发挥一阵。过早让幼儿上课,他们很可能会受不了枯燥而使兴趣消亡,就更别提学出成就了。即便是年龄稍长的孩子,如果没对准他们的特长兴趣去培养,也会枉费时间金钱。我听不少华人朋友说,让孩子学那几年钢琴真是大大地浪费。但每年仍然有许多华人孩子在家长督促下前仆后继地加入学钢琴的大军。
怎么才能发现孩子的天赋所在呢?家长除了多关心和观察孩子之外,还应在学业之外多创造些允许他们演练和展示各类才能的机会。每个家长都不是万能的,也不可能带孩子做所有文武活动,这就需借助社会少儿团体的资源。不少华人家长认为美国的课外少儿组织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