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与“成功”:东西方教育理念之差异(3)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07年01月31日 12:41:02 

往玩多于教,学不到实际知识,宁可让孩子参加课业补习班。其实,为孩子创造多元化的环境,让他们体验各类活动,正是美国提倡的一种培养全面素质的途径。看起来,美国课外少儿组织是今朝玩体育明日搞艺术后天办露营,每样只蜻蜓点水不求甚解,孩子们却有机会接触各种各样的项目,从中发现自己是擅长体育还是热爱艺术。见多识广的“万金油”也是很有用的啊!等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如果真正喜欢什么,会主动提出要去学,只要孩子的要求是健康正当的,家长当然应全力支持。家长还要创造民主环境,孩子才敢于说出自己的喜好和要求。虽然孩子的兴趣时常会转移,家长也不要按自己的意愿去强迫孩子学什么,而应以支持鼓励的态度肯定孩子的努力,同时正面引导孩子如何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领域,并坚持不懈取得成就。

  三.你是否爱标榜炫耀孩子的成就?

  喜欢用孩子的成就来为自己脸上贴金,是中国家长的一个“陋习”。在“望子成龙”、“耀祖光宗”等传统意识指导下,华人们也爱把孩子的优劣,作为衡量家长是否称职的要素。然而,美国的教育主张以个人为重,孩子们学习知识是为了充实自我,而不是为实现家长的期待。

  华人社会中的爱攀比、讲面子、父以子贵等风气,在海外依旧浓厚。这种攀比炫耀,不仅造成家长之间对孩子期待值的“军备竞赛”,更为孩子的心灵留下不健康的阴影。对此不在乎的孩子还好,如果孩子受家庭文化影响较深也养成爱攀比习性的话,他们长大后怎能适应西方的主流文化?在美国学校中,学生若斤斤计较考分、名次、获奖等等,是很招别人反感的。有这种习惯的人,走上社会也会遭到孤立。

  当家长们宣扬孩子得了什么嘉奖或名次,考上什么重点中学名牌大学之时,孩子们却在指责爹妈此举的无聊。此例子中的小儿子,恐怕就是对家长曾拿其当作炫耀资本的行为感到厌恶透顶,才作出逆反之举。

  人都要学会正确对待功名和挫折,家长们首先得以身作则,孩子们才能在正确影响下健康成长。不然,会一代一代重蹈覆辙。不少华人恐怕还记得自己童年时对家长严厉管教的逆反情绪,可如今为人父母却又不自觉效法,真是苦了孩子们。

  盼望自家出“天才”或“神童”并以此为荣,不是健康的教子观。称职家长最应该为子女做的,是为他们提供正常人应该有的生活,尤其是亲情、快乐等感情需要。

  四.什么是成功的标准?

  此例中的家长的另外一个失误,是未能正确理解什么是“天才”,什么叫“成功”。“天才”是人已经具有的内质,小儿子当年具有天份,长大后这些才能并不会消失,只是看他想不想、会不会将这些才能发挥出来。就像当初家长不该小看大儿子一样,现在也没有必要为小儿子叹气。不妨表示,两个儿子都在过他们所选择的生活。像这家小儿子这类青年,仍然是大有潜力的人才。对已经长大成人的子女,家长更应该给他们自由空间和充份信任,让他们去选择事业与人生。

  小时候的“神童”长大成为平庸之人的例子中外皆有,追其原因,都是由于教育不当,拔苗助长。美国也曾有十一二岁就进大学的神童,但在缺少同龄人的环境中,这些孩子往往得不到适合其年龄的正常关注,心理、感情成长得不健全,对一些需要较丰富知识和经历才可理解的课程难以消化,有的后来成了一事无成的牺牲品;有的不得不长大几岁后重新读大学,反而耽误了时光;还有的虽然学业上有所造诣,社交等综合技能却极度欠缺,丧失了正常的人生。目前,明智的美国家长和学生们本

  • 父母心得推荐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