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与“成功”:东西方教育理念之差异(4)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07年01月31日 12:41:02 

人,都懂得人生不可速成,不愿意选择提早毕业或跳级,而希望充份享受该属于自己的童年、少年、青年,或小学、中学、大学时光。

  中国一度兴盛大学办神童班,总体来讲也不算成功,近年这股热已经减退,大学的神童班逐年减少。但一些华人家长仍期待自己家里能出个把“神童”,那些介绍如何培养“哈佛女孩”、“耶鲁男孩”、甚至百多年前某外国人培养孩子成为“天才”的早已过时的理论,才能有那么大的热销市场。

  东西方对“成功”认识也有很大不同。中国人往往以“名”、“利”、“权”、“地位”等来衡量成功与否,好象进名校赚钱多职位好名气大就是成功了,成为所谓“人上人”更被奉为成功的偶像,而忽视了人们真正的喜好及人生的快乐。此例中的家长,就是把进名校当作成功的标准人生的目标,所以小儿子在达到此要求后,就以“大功告成”来回应家长。其实,上好中学名大学,只不过是人生中学习知识的一种过程,将其当作奋斗目标是本末倒置,用其衡量成功与否也不对头。

  美国人大多不像老中这样在乎名校招牌和职业地位,他们认为,一个人只要作其喜欢的事,过其向往的生活,无论贫富贵贱,都是成功的人生。追求民主自由平等的美国人更不会认同“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他们也崇尚吃苦耐劳个人奋斗,目的是改变自己挑战人生。如果说培养孩子的目的是期望他们将来成为凌驾别人头上的“人上人”,准会被认为心态不端。如今的新一代定义成功和人生的标准,又与前辈不同。因此家长们若以老辈的中国式标准来定义成功,会有背于西方主流文化,更会被新一代所嘲笑。

  可以说,具有天才素质的人,并不一定都能成功。而所谓的成功者,更不一定都是天才。那些流传世上的论述“培养天才”、“成功之道”之类的书籍,其实都是不切实际之谈,因为根本不可能按照一种蓝本把所有人都克隆成“天才”或推向“成功”。身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应该从眼下作起,根据孩子们的特点,为他们创造充份发挥自我潜能的环境,不错过人生的每个成长阶段,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走向成功。(信息来源:新华网)


  • 父母心得推荐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