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分性别教育孩子(2)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07年01月02日 21:18:56 

  1、感情很丰富:女孩只要觉得悲伤就会哭,比男孩子感情丰富,容易把自己的情绪反映在表情上。
  2、常用隐喻方式来表现:女性在悲伤、害怕、羞耻与罪恶感等全用否定的想法以言语来表现。相对于男性,在行动的表现上较少。而感情在行动的表现上,男性是以直线的攻击方式,相反,女性是以回避、言和或自责等方式来表现。
  3、语言发达能力较早:大家都知道女孩在语言表达上比男孩来得早,社会性的官能认知也领受较早。女孩子对于周围的人和事都比较重视,尤其重视家庭关系的联系。
  培养具攻击性的女孩&感情丰富的男孩
  若以“男孩是攻击性、女孩是情感丰富”两分法来解读孩子的行为,会有失准的时候。这是因为除了性别特征,孩子也会根据其内在感觉和行动状况,而有不同的反应表现,往往因为被刻板的性别表现要求,而没有表现出来,实际上男孩、女孩都有基本人性。
  1、女孩也会动怒:这里指的动怒,是指对周围事物有积极反应的情绪。由于女孩子被要求要“含蓄”,因此很多情感表现方式都有限制。虽说男孩比较容易动怒,但实际上只要抛开女孩的束缚,女孩子对自身的事物也会以积极的情绪来反映。
  2、男孩也有情感表现:其实男孩也有自己感受到的感觉,会清楚表现在脸上或用语言来表达。只是和女孩比起来,会让人觉得喜怒不形于色。
  3、女孩也具攻击性:一般来说,男孩在性向上比女孩子更常用身体行动来做出击反应,然而女孩偶尔也有激烈的行为出现。
偶尔角色交换会比较好
  孩子身上其实同时具有“男孩特质与女孩特质”的不分性别气质,只是父母在无意识下,要孩子“像个男孩”或“像个女孩”的要求下,使男孩和女孩的性别不知不觉定位化。若要采取“不分性别”教育态度,父母所扮演的角色是很重要的。
  根据性别在情感表现上的差异很小就开始,这除了是因为生理上的不同,还有社会认知与父母无意识的观念灌输等多种原因的使然。
所谓“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模式,其理由是根据两性的情感表达特质自然衍生而成。男性在传统上要承担抚养子女的责任,而女性在传统上也要负责照顾家人和教育子女的工作。
  当女性在照顾孩子时,可从孩子脸上的表情,就能了解他心中的想法、有怒气时也能尽量克制,这些女性特质对人的敏感度及温暖度的社会性表现,似乎比较适合扮演照顾家人的角色。而男性能将怒气做最大化表现成为爆发力,又将负面情绪的恐惧、悲伤、痛苦等,做最小化表现的这种特质,刚好适合在社会上竞争。
  另一方面,母亲对于女儿比儿子在情感的表达上更为丰富,例如在念“看图说话”时,为了配合图画中的情景叙述语句时,替女儿念的话,会大量使用快乐、悲伤、恐惧等感情用语,却减少攻击性的行动力叙述。然而替儿子念的话,情况就相反,会增加行动叙述而减少情感描述。像讲故事时,会为女儿强调“漂亮的公主”,对于男孩则强调“勇敢的男孩”。
  这也就是父母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希望女儿减少攻击式的跃进反应,也不希望看到儿子有悲伤怯弱的表现。父母偏执观念将无法培育出回归人性化的不分性别的孩子。
  让孩子自由表达情感
  1、从母亲开始抛弃既有观念
  孩子最初接触的人通常是母亲,所以性别意识的观念启蒙也是来自于母亲。一般来说,母亲会觉得女儿和自己比较亲,不仅是性别特质相似、行动上也更亲密,还有自己想表达的情感,通常女儿也比儿子更能理解。但不能因此而“放弃”让儿子学习在情感上的表达方式的机会,母亲本身不应设限孩子性别,才能给予最适当的教育。
  2、不去强调刻板的角色扮演
  “你是女孩所以要文静”、“你是男孩所以要勇敢”,在要求孩子时不要加注“性别”的说法,孩子要文静还是勇敢,只是对身为一个人在气质

  • 父母心得推荐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