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业已证明,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与鼓励是对孩子学习态度和学习绩效的肯定或否定的强化方式,它可以激发孩子的上进心、自尊心等等。作为家长,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而且要让孩子在自主生活、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因为只有让孩子在自主生活学习中获得成功,才会有真正的、内在的愉悦,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新的更大的成功。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辅导孩子学习时,要以正面鼓励为主,充分相信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鼓舞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家长对孩子也应如此,让孩子受到赏识,学会感动,这是教育的一种极佳境界。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受到赏识的时候工作或学习,效果最好,孩子一旦受到了赏识,无论对于眼前的学习还是日后的长久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在父母教育孩子的历程中,有一种方法成功率最高,就是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方法——赏识教育。健全的孩子在爸爸妈妈教育下,最后几乎百分之百地学会说话、走路,这中间的奥妙是什么?无非就在于所有家长心灵深处都是绝对地相信自己孩子“行”这一个字上。其实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和所有成年人一样,人性中最本质的渴求——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赏识是孩子无形生命成长的阳光、空气和水。
那么,家长怎么做呢?
第一,要维护孩子的尊严。
人没有尊严,无形的生命便会萎缩。人前切勿训孩子,要找准机会鼓励他。并不是刻意的使劲夸孩子,那样会使孩子洋洋得意。但孩子有为难的时候,一定要使其对自己有信心,不要打击他积极的一面。
特级教师钱梦龙有过这样一个例子。一次,他到外地讲课,一位同学迟到了,站在门口显得十分难堪。这时,钱老师和蔼地说:“这位同学虽然迟到了,但却是十分喜爱学习的好学生。你们看,他跑得头上都冒汗了。这说明他心里很着急,想把因迟到而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这个学生原以为必受批评,可却得到了老师的赏识,很快成为课堂上最踊跃的发言者。
因此,在孩子做了错事而又知错的情况下,家长不妨对其错处忽略不计,而对其表现出的积极面加以肯定和赏识。
第二,要善于鼓励孩子。
即便孩子做一件事没有成功,也不表示他无能,只不过他还没有掌握技巧而已,如果我们指责孩子,孩子的自信心就会受到伤害而放弃努力。因此,要多鼓励孩子。
1、使用鼓励性语言,如“经过努力你会成功的”,“相信你会做得更好”,“试一试”,“你的意见呢?”等。鼓励孩子挑战自我、增强自信,由孩子自由阐述见解。
陕西省特级教师赵文忠他曾经说过: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创造力,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善于发现。
赵文忠坚信,积极鼓励可以点燃学生头脑中的创新火花,消极否定将会扼杀学生的创造热情和创造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