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父母都有这样的感觉: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他们越来越不听话,甚至公然与父母唱“对台戏”。很多父母为此叫苦不迭、束手无策。其实这是孩子在某一年龄段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就是所谓的逆反心理。但从另一角度讲,这种逆反心理的出现也是正常现象,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然出现的心理历程,正是有了自我意识,渴望得到自我发展,才会出现此心理特征;相反,如果一个孩子对父母的管教百依百顺,毫无主见,那么这个孩子要么智商不高,要么就是缺乏独立意识。但是如果对孩子表现出的逆反心理不加以正确引导,那么就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如何指导家长对待孩子的逆反心理,使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呢?从我的成长过程中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加强沟通,了解需求。
幼儿期的孩子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生活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成人越是不想让孩子知道的事情和得到的东西,孩子就越是想知道和得到。对于孩子的这种表现,家长应耐心同孩子交流,多问几个为什么,了解孩子的确实需求,适当地引导孩子,这样可以使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满足,使他的认识水平得到提高。有些事情和有些东西的确不能让孩子知道和得到,也要向孩子讲明道理,多与孩子交谈,听取他的想法,使他能心服口服,切不可找各种借口推脱。
二、要求适度,体现理解。
随着孩子的成长,他的自我意识也逐渐发展,他会有自己的需求。但是家长对孩子的需要应合理分析,如果确实是孩子所需,且对孩子有利,则应适当满足,反之,则应讲明道理,而不是以家长的权威强硬压制。例如,现在的玩具越来越高档,声色光电吸引着孩子,在商场里总能看见一些孩子哭着闹着要买自己看中的一些高档玩具,家长要么不理或火冒三丈,要么无奈地就范。其实,家长不妨变个形式,或有针对性地买本书,或买些能让孩子动手动脑操作的材料,既让孩子得到满足,又让他的能力得到发展。
三、尊重人格,平等相待。
孩子虽小,但他们也是独立的个体。随着孩子年龄的不断增长,他的独立性也在不断增强,他不但要求得到同龄人的尊重,也要求得到父母的尊重。因此,家长切不可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想怎样就怎样。而应放下长辈的架子,与之平等相待,尊重他的“人权”。
四、解放孩子,空间适宜。
现在的孩子备受宠爱,却反而感受不到快乐?为什么家长为孩子省吃俭用,却得不到孩子的理解?其主要原因在于家长总是以自己的愿望和感受来代替孩子的主观需求,忽视了孩子除了吃好穿好的需要外,还有渴望独立自主、渴望自由创造的需要。而这些需要的满足,才能使孩子感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因此,家长在帮助孩子安排课外学习时,应征求一下孩子的意愿,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合理选择,并给孩子留一些自由活动空间,多带孩子接触大自然,把社会当成学习的大课堂。另外,在家庭中,也可给孩子留一块“乐土”,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