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一定的分辨能力。随后,范兹又将每对图片拆开,分别呈现给婴儿看,结果发现最复杂的靶心图仍是婴儿注视时间最长的图片,对棋盘图注视的时间又超过正方形,由此可以设想,婴儿似乎更偏好复杂的图形。
大人常常会用一些颜色鲜艳的物品来逗引婴儿,希望引起婴儿更长时间的注视。但是有时发现婴儿对人的脸似乎更感兴趣。范兹又继续他的实验来解释这个现象。他设计了六个同样大小的圆盘,其中三个圆盘上印有图案,分别是人的脸、报纸上的文字、靶心图,另外三个圆盘上涂有三种颜色,分别为红、黄、白(插图2)。范兹用同样的方法记录婴儿的注视时间,结果表明,无论是出生几天的婴儿还是六个月的婴儿都对有人脸图案的圆盘注视的时间更长,可以达到40秒,甚至1分钟,而对白颜色和黄颜色的圆盘注视时间最短,仅有10秒。
婴儿生来就比较喜欢看人脸,在出生10小时的婴儿前面放一些正常脸型的图片,同时也放一些“乱七八糟”的脸型图片(在这些图片里把五官重新加以排列,使之成为奇形怪状的不自然图形),他们会对正常的脸型多看一些时候。(插图2)
通过这些爱好研究,我们发现20周的婴儿比13周的婴儿更喜欢看复杂图案,租约婴儿在10~11周就有明确的看新图案的爱好。婴儿视觉方面的偏爱告诉我们,新生儿的世界远不是浑沌一片的,某些先天的机制适应而从出生极小时期就比较喜欢看人。这些机制有助于我们引起与人交往的反应。
婴儿还喜欢看清晰的图像,卡尔宁斯(Kalnins)和布鲁纳(Bruner)选择了一部描写爱斯基摩人家庭生活的无声彩色影片让30个5-12周大的婴儿看,并特意设计了一种特制的橡皮奶头来自动调节画面的清晰程度。影片中有许多面部表情的特写镜头,时而会出现一位孩子甜甜的笑容,时而会出现一位彪形男子发怒的面容,时而又出现年轻女子热情的笑容。婴儿很快就被吸引住了,小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镜头看。但是当研究人员把画面调节到不清晰状态时,婴儿马上就移开目光,去吮吸橡皮奶头,直到画面再次恢复清晰,他们立刻停止了吮吸转过头来盯着画面看。这些幼小的婴儿学会了调整他们大口吮吸之间的停顿间歇,促使画面清晰。他们还学会了影片清晰时就看,影片模糊时就转移目光。
没有想到刚出生的婴儿就有那么大的本领,能够辨认如此之多的东西,对于图案他能够做出如此精细的分辨,对于颜色的区分会是怎样的呢?父母总是煞费苦心的为自己的小宝宝布置婴儿床,以各种鲜艳可爱的玩具来点缀宝宝周围的世界。父母很想知道几个月大的宝宝究竟喜欢什么颜色,于是有人就运用范茨设计的小屋子进行实验。他们给婴儿呈现两个亮度相等的圆盘子,其中一个为彩色,另一个为黑的或白的,测定婴儿注视两个圆盘的时间,发现婴儿从3~4个月起就能分辨彩色和非彩色。在试验中,他们又不断更换带色彩盘子的颜色,结果发现红颜色特别能引起婴儿的兴奋。实验还发现4~8个月的婴儿喜欢暖色,如红、黄、橙色,对冷色,如蓝紫色则明显表现出不喜欢。
范兹独创的实验小屋为后人研究婴儿的视觉打开了崭新的局面,有些研究者根据婴儿注视物体的偏爱性来判断婴儿的“视力”,有些研究者发现“出生2周内的婴儿就有简单的颜色分辨能力”。这些研究发现给成人养育婴儿,激发婴儿的早期智能提供了信息和方法。在婴儿期,母亲要经常以温柔的目光爱抚着宝宝,让宝宝感受到母亲愉悦的心情,对母亲回报以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