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儿童情绪调节研究的现状(中)(2)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07年02月03日 14:23:10 

小别重逢时,虽然心里有欣喜感,但是较少迎向母亲,而往往是木无表情地摆弄玩具。这也说明情绪调节的方式策略的选择与使用依不同社情境及其人际关系特性而异。

1.6 情绪调节的发展趋势

现有研究表明,在个体生活的早期,情绪调节的发展存在着这样一些普遍的趋势:

一是儿童情绪调节的方式随自身运动能力的发展而发展。例如.Tronick(1989)和Rothbart(1991)等的研究发现,婴儿生活中最早的情绪调节方式是吸吮手指之类的身体自慰行为;2至3个月的婴儿能够采用控制视觉注意的方法来调节情绪;当婴儿能够爬行或者路时.则多采用接近或回避的方式调节情绪。另外,Mangelsdorf、Shapiro和Marzolf(1995)对婴儿在陌生人情境下的情绪调节行为的研究也发现,那些身体运动不灵活的婴儿(6个月)多转移视线,而身体运动较灵活的婴儿(12个月)则采取行为躲避。

二是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随其社会认知能力的提高而发展。有许多研究表明,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与他们对刺激源的社会认知,以及对自己和他人情绪反映的理解或推测能力有关。还有许多研究发现,对于疼痛是刺激的反应、年幼的婴儿主要是痛苦,而许多19个月的婴儿则表现为愤怒;这种差异的基础是对疼痛源的社会认知水平的不同。另外,Vinden的研究发现,年幼的儿童难以准确理解他人的悲痛、不幸,以致不能恰当地调节自己对之的情绪反应(他们在看到他人承受消极情绪时,自己却体验到了积极情绪。

三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能更多地利用认知策略、以建设性的方式来调节目己的情绪。例如,在导致愤怒的情境中,2至3岁的儿童倾向于以避开该情境来调节目己的愤怒体验,而4至5岁的儿童则趋向于通过担负更多的社交责任和表现出更积极的情绪来应付该情境,也就是说,年龄较大的儿童致力于通过一种指向他人的建设性方式来调节情绪,并有一个解决社交问题的目标。同样,Fabes等和Parkinson等的研究也证实,与年幼儿童相比较,年长的儿童更趋向于用有利于达到目标而不破坏人际关系的方式,应付人与人之间的情绪冲突。这些都说明,情绪调节与社会认知和社交能力的发展密切相连。

摘自《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年第2期第49-52页


  • 海外育儿推荐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