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教授杨晓玲
在前不久公布的由卫生部、中国残联、公安部、国家统计局等单位所做的“全国0岁-6岁残疾儿童抽样调查”中,儿童孤独症被正式列为精神残疾。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目前约有10.4万0岁-6岁精神残疾儿童,其中孤独症儿童在各种精神残疾致残原因中位列第一。患有孤独症的孩子一般在二三岁就有明显的症状,治疗关键期在2岁-7岁,经过早期治疗和家庭康复训练,大部分患儿的状况会有好转,但彻底治愈,目前还有相当的难度。
如果自己的孩子不幸“遭遇”这种病,父母该怎么办?是选择放弃、逃避、默默承受,还是理智、平和、坦然地面对现实,以爱和理解给孩子实实在在的帮助?因为,面对这些孩子,父母真的没有理由强求什么,唯一能做的就是调整自身、依据他们自身的发育状况,用爱心、耐心帮助他们,协助他们最大限度地改善现状。
——编者
前不久,几十个患有孤独症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聚集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博士苑宾馆,参加了一次特殊的联欢会。按说,有孩子、尤其是很多年龄偏小的孩子相聚的地方应该充满了欢声、充满了好奇、充满了喧闹,可在这里这种气氛相对“淡”得多、安静得多。他们各干各的,对身边的事物并不怎么感兴趣,即便是孩子喜欢的游戏,也难以令他们兴奋;从他们的脸上更看不出丝毫渴望交流的愿望。在医生和爸爸妈妈的耐心指导下,有的孩子能参与并完成某些游戏,但也有的孩子虽然置身其中却神游于这个环境之外、始终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时而做出一些怪异的举动说出怪怪的话。我们平时在幼儿园、在学校、在游乐场里司空见惯的景象,在他们身上很难看到。目睹这些不知痛苦孩子的种种表现和他们父母脸上的无奈,我们由衷地感到,能有一个健康的孩子,是自己最大的幸福。
哪些迹象表明孩子患有孤独症
联欢会现场,一个眼睛大大的小男孩始终饶有兴趣地摆弄着手里的糖纸,对周围似乎没有察觉、面前的水果和零食也一点不令他动心。记者问他:“宝贝儿,你几岁了?”问了3遍都没有反应。妈妈对他说:“告诉阿姨你几岁了?”他的目光仍旧停留在那张糖纸上,重复了一遍:“告诉阿姨你几岁了?”妈妈又说:“对阿姨说我四岁半了。”男孩只是鹦鹉学舌地说了一句“对阿姨说我四岁半了。”据他妈妈讲,男孩只能说极少量的词和短语,几乎说不出一个完整的句子,常常重复别人的话;遇到有人与他打招呼,多半没有回应;提醒他做什么,就像没听见似的;时常自言自语,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词语,让人摸不着头脑。不喜欢和小朋友玩,即使给他找几个玩伴,他也是玩一会儿就躲开小朋友、独自一个人玩或在一旁发呆;就是和爸爸妈妈,也很少有目光对视,不会像多数孩子那样“腻”在父母身上撒娇。任何新奇的玩具都很难引起他的注意,令他不停把玩的倒是一些废弃的包装盒、纸、勺、碗,有的还吃一些不能吃的东西,例如灰土、纸张、树叶等。动作刻板,看上去很不协调;至今分不清大小、前后、反正、长短、颜色,更不会数数。容易烦躁,脾气大,睡眠也少。
不同的孤独症儿童有不同的症状,但主要特征表现为:说话晚、反应迟钝、不合群、不懂得怎样与人交往和沟通;有的伴有智力发育落后、存在认知、感知缺陷;有怪癖、兴趣范围狭窄、行为方式刻板僵硬、长时间游戏方式不变、缺乏对物体的想像及灵活运用它们的能力;注意力涣散。也有一些患孤独症的孩子智力发展不平衡,对某一方面很敏感,有突出的表现,比如在音乐、绘画、机械上;而在其他方面就很差,尤其是与人交往的能力与年龄很不相衬。需要说明的是,越是这些“局部”聪明的孩子,他们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