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德国父母的 认知清单 ,中国父母的认同程度并不高。
雷雳教授给中国父母的建议:
考虑孩子的教育问题,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
重新审视自己的观念,拓宽自己的视野。
“只有全面发展的孩子才有全面的认知能力”。
小调查,大争议
对于德国教育专家总结出来的 清单 ,中国的父母们是怎么看的呢?我们在 新浪网亲子中心 上对此进行了调查。
我们请父母从清单中选出他们认为孩子在童年需要经历的事情。截至10月19日上午10点左右,共有343人填写了这份问卷。我们发现,对这份清单和清单上的很多项目,父母们存在着较大争议。
我们请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雷雳博士对结果进行了点评。
结果之一 父母们普遍看重和普遍不看重的项目
选择比例最高的项目 “既有赢的意愿,也能承受输的结果”( 78.7%)
有70%以上的人选择的项目(清单中的绿色项目) 共7项,分别是:
* 既有赢的意愿,也能承受输的结果。(78.7%)
*有过情绪体验。例如,自己学习进步使周围人满意的愉快体验。(74.1%)
* 听过童话故事,通过故事和寓言知道艰难和安逸。(74.1%)
* 认识亲戚朋友,能初步理清不同的亲属关系,如叔叔、表哥、干女儿等。(72.0%)
*有过身体体验。体会过身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被托起;会荡秋千,体会过身体与秋千之间相互的作用力。(71.7%)
*曾与父亲一起做过家务,例如做饭、擦桌子、铺床、做手工;曾单独与父亲度过整整一天的时间;生病时得到过父亲的悉心照顾。(71.4%)
* 有过亲情体验。比如,看过父亲刮胡子。(70.6%)
选择比例最低的项目 “曾推选出一个代表自己利益的人参加会议讨论”(16.0%)
少于30%的人选择的项目(清单中的红色项目) 共12项,分别是:
* 曾与别人为一条规定进行过争论,曾经改变过一条规矩,能理解常规和例外的相互关系。(29.7%)
*曾给别人写过信,并从来信中得到过慰藉;曾满怀热情等待过一封信的到来,或者收发过一封电子邮件。(29.2%)
* 曾按照操作规程做过一次实验,并反复练习。(27.4%)
* 在农田里撒过种子,收割过农作物。(27.1%)
*曾好奇地想:如果把自己的名字写在沙盘上会是什么样?要是写在雪地上、森林的地上和结霜的窗户玻璃上又会怎么样?(27.1%)
* 对计量单位有一定的概念。比如,3公升相当于3个装满的牛奶瓶,曾用自己的身高丈量过房间。(26.5%)
* 掌握一种防止食物腐烂的方法,会修理简单的东西,购买一件物品时会首先考虑维修是否方便的问题。(24.8%)
* 曾经对树叶上的脉络和自己手上的血管进行观察,并加以比较。(23.9%)
* 曾在一幅描绘冬天景色的画上看到过用蓝色表示阴影。(20.7%)
* 认识一位大师、一位专家或是一位能手,并与他们一道工作过(作为“指导老师”)。 (20.4%)
* 曾不小心掉进一条小溪。(19.5%)
* 曾推选出一个代表自己利益的人参加会议讨论。(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