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压住了孩子的心灵(2)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06年11月27日 20:40:00 

他不与同学交往,整天不说一句话。经常心慌意乱,注意力不集中,最后竟然无法学习,只好休学一年。        应试教育、家长过高的期望给学子背上包袱 诸上列举的,是日前记者在市区部分学校和心理咨询机构调查了解到的,我市青少年学子身上所折射出的心理健康问题的部分特征表现。 “要说最为普遍而又令学子深受困惑的,应属过度焦虑。”日前,市一所重点高中有着15年教学经验的教师谈及此事,感慨万千。 在她所教授的学生中,时常会发现有的人坐不住板凳,学习没有章法。“应当肯定地讲,绝大多数学生都在用心读书,而且他们确实也为此付出了努力,每天光待在学校的时间就有10多个小时,晚间回家后依旧“挑灯苦读”。可学习效率却不高,成绩总是升不上来。” 表面上看,因家庭贫困自卑、“单恋”及复杂人际困惑等因素诱发青少年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其偶然性,但事实上,诱发青少年出现焦虑等心理障碍有着其一定的必然因素。如今在快节奏、高竞争和高压力的环境下,心理社会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着越来越多的负面影响。这位老师分析认为。 这首先归咎于不良的社会和文化因素。如当前“万人竞过独木桥”的升学现状,造成不少家长和教师把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孩子优劣的惟一标准,降低其他方面的要求,结果便造成孩子的学习压力过大。 即使近年来高考发生了新变化,大学生已经变成交钱上学了,考大学相对容易许多,可是来自于学校、老师及家长的压力丝毫没有减轻。 她毫不避讳地说,目前各个学校还沿袭着应试教育的模式,素质教育远没得到完善,几乎每所学校、多数教师仍是将升学率作为衡量教学质量高低和老师能力水平优劣的惟一途径。“不是不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只不过相对升学率来讲,在学校和教师心目中,当然是升学率重要得多。”她的话语中充溢着无奈。 同时,家长望子成龙的急切心理作祟,迫使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值不断攀升,给青少年增添了沉重负担。 在这些社会因素作用下,青少年很难摆脱“学习、学习、再学习”的怪圈和沉重的精神压力,久而久之心理发生了变化。       心理障碍危害青少年及家庭幸福 另外,当前父母不良的教育方式也难辞其咎。 一位心理学专家认为,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家长对孩子的情感表达上过度溺爱,事事替孩子想好。但在这时,父母们以为是在爱孩子,却没考虑实际上无形中剥夺了孩子成长中适当遭受挫折和困难、学习爱护和帮助他人的机会和权利。 一旦学生考试落后或被其他学生赶超,遭受小小的挫折,便不可避免地萌生学习畏难情绪,乃至自暴自弃。 “都是我的错。”记者在采访中,不止听到一位母亲在为孩子心理健康出现问题而发出痛心疾首的“呐喊”。 一位男生从初中到高中始终名列班级前茅,按理说,考取重点大学已不成问题,然而他的母亲仍不满足,不停地督促孩子再加把油,争取考上清华。背负母亲厚重寄托的他在一次模拟考试意外失去班级第一的“交椅”后,便变得萎靡不振,恐怖厌学。虽接受心理医生治疗有所好转,但还是休学一年。 这种现象不单出现在高中,在初中、小学也日趋突出。 这位教师忧虑地坦言,每次考试过后,都会发现有些成绩下降、波动的学生发生强烈的情绪变化。每当这时,她总会找到他们给予鼓舞,进行疏导和调整,但往往并不奏效。 因为要知道,青少年们来自于各方面的压力是日积月累积淀下来的。 杨卫边说,青少年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后果十分严重。有些人会产生焦虑、抑郁、适应障碍和青春期心理等心理障碍,严重的还会导致心理疾病。最终诱使他们萌生厌学、休学、退学乃至做出轻生等傻事。 日前,记者仅从市二院急诊中心调查获悉,近两年,其所接诊的自杀患者,明显呈低龄化趋势。       青少年要做自己的心理医生 由此看来,寻找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着手实施有效措施解决困惑青少年学子的心理障碍,是许多父母、教师的当务之急,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须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 杨卫边建议,其实心理问题是指任何原因造成的

  • 家庭教育推荐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