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岁的明明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她自幼爱清洁、讲卫生、做事认真,可就是胆子特别小,非常腼腆。两年前,她的同桌同学得了肝炎,她妈妈非常紧张,叮嘱她不要在街上乱吃东西,饭前便后要洗手,并告诫她说:“得了肝炎,眼白发黄,对身体的危害可大了!”从此,明明饭前便后洗手特别注意,尤其是吃饭以前,每次非要用肥皂把手洗得干干净净才肯进食。渐渐地,明明洗手的次数越来越多,每天要洗十几次,而且一定要边洗边看表,每次非洗到10分钟不可。父母劝她少洗几次,她就会发脾气,甚至不吃饭,还常常因此而影响学习和休息。明明越来越苦恼,父母也越来越担忧。
像明明这样反复洗手的现象,临床上称为“儿童强迫症”。强迫症是一种明知不必要,但又无法摆脱,反复出现的观念、情绪或行为。如走路时反复数电线杆的数目,看天花板时反复数吊灯的数目,上下楼梯时反复数楼梯的级数,看图书时反复数图书里的人数,反复检查作业做错没有,反复检查书包里的东西少了没有,反复回想电视中的某个故事情节,反复回想老师上课时讲的内容,反复回想某一句歌词,等等。在儿童期,强迫行为多于强迫观念,年龄越小,这种倾向越明显。强迫症多见于10~12岁的儿童,而患儿的智力大多是正常的。
儿童强迫症的原因包括:性格因素性格内向、胆小拘谨、好思考、不活泼、优柔寡断的儿童易患强迫症。
若不予治疗,强迫症的症状也可以发生轻重变化,有时还会暂时自行缓解。但是这些症状会复发,因此治疗是必须的。目前,常用的治疗有行为治疗、认知治疗和药物治疗。
行为治疗可帮助那些伴有焦虑症状的强迫症患者控制不自主行为。患者主动参与治疗过程,并且在治疗结束后继续使用已学会的应对措施。治疗中患者被逐步地暴露于引起他们强迫行为的环境中。例如,强迫洗手的患者可能被迫去接触一些他们所害怕的脏东西,然后数小时内不允许洗手。通过这种治疗,使患者认识到不舒服感可以不借助于仪式动作而逐步消失,他们所害怕的灾难也不会出现。
认知治疗通过帮助患者分析自己的感受,区分不现实的想法,从而改变患者的思维模式。许多治疗者都将行为治疗与认知治疗联合应用。最近的研究表明,那些只有强迫意向而没有强迫行为的病人对认知治疗有较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