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一个客观的成长环境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06年12月12日 11:37:05 


  曾经,把孩子拉扯成为一名大学生,就是家教成功的标志。而现在看来,远非如此。当代的大学生有50%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这其实与他们整个成长过程关系十分密切。我们人为的营造给他们的成长环境过于主观,导致他们成为脱离社会生态的一代,这是十分可悲的,所以我们有必要给孩子们营造一种比较客观的成长环境。

  一、让孩子们输得起

  有一位中学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生作了一项跟踪调查,结果得出一个“前十名效应”的结论。也就是在中学阶段成绩处于十名左右的学生到大学走向社会潜力很足,做出的贡献,做出的成绩特别突出,而前几名的学生反而默默无闻。这让我想起当年那个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神童宁柏,当时媒体过度渲染,让这个智力超强的少年成为那个时代的骄傲,成为那个时代的神话。事隔多年以后,当年那个神童已沦为平庸之辈,成为科大的一个普通老师,只有科大的同事才知晓的人物,而他的那些同学,那些本来没有他出色的学生很多成为科坛的风云人物,如张亚勤等,张亚勤是亚洲微软研究院的第二任院长,成为一个可以惊动美国总统克林顿的风云人物,张亚勤说:他绝对没有宁柏聪明,他说宁柏错就错在没有考研究生这一关。宁柏报考过几次研究生,但最终没有考,有一次都拿到准考证了,但就在要考的那一刻,他放弃了。因为他害怕失败,媒体或者说人为的环境已经把他推到一种输不起的位置,太可悲了。而张亚勤是幸运的,张亚勤是当年考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唯一能做出数学附加题的学生,当时媒体也在大力宣传,也认为他是数学神童,当张亚勤兴奋不止的时候,他妈妈拿着那张关于张亚勤的报道,淡淡的说了一句:名声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东西。她让儿子清醒认识自己并不是什么神童,自己要成功同样需要和平常人一样去努力,而自己在这过程中同样可能失败。

  几年前,我们学校也出了一个小小的科学家苏茂,当时媒体的干扰同样对苏茂造成一些负面影响。苏茂同学在学校科技节活动中组装了一个机器人,该作品在参加全国“长城杯小小科学家”发明大奖中获得二等奖(苏茂同学也因此获得五万元人民币的奖金),这也算是一块含金量很重的奖牌(用我们校长的话来说),苏茂确实为学校争得了很高的荣誉。这本来是件好事,但是因为处理不好,成了坏事,苏茂本来完全可以考上一个比较好的重点大学的,可是最后连一个比较好的综合大学都没考上,还复习了几年。其实这个小小的所谓发明,带有很大程度的偶然性,如果其它同学去做,也可能做得出来,甚至更好,关于这点苏茂心理也明白。而媒体把他的发明神化了,破坏了他的宁静,最终把苏茂推到输不起的地步。

  社会在变化,人不可能永远赢,让孩子们赢得起,输得起。

  二、尊重孩子的社会角色

  大部分父母对孩子的期望都不符合实际,总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优秀的,为了达到目的,从小就开始制定并实施雄伟计划,别人学什么,他的孩子就得学什么,生怕少了将来就吃亏,也不考虑考虑孩子的心理特点和承受能力,孩子们对于学习的热情过早地退化,代之以严重的心理障碍,他们对这个没有温情、没有吸引力的冷漠世界以同样的态度去回报,他们失却了生动的思想,细腻的感情,不知道感恩,内心越来越空虚。部分在社会潮流的重压下干脆放弃进取,因为很少有父母、老师去点燃他们的希望之光,父母把眼前的分数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同时对他们的微小进步总是很冷漠。而另一方面,父母却做得很不负责任,以为把孩子送去学习就完成任务,其实真是一厢情愿,要想孩子真正自然的成长,需要父母更多的是心的劳动,我们必须伴随孩子一道成长,我们得不停的学

  • 家庭教育推荐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