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幼儿园新生入学的时间,报名处挤满了家长,而最热闹的地方就要数“特小班”的报名点了。
“特小班”是这个幼儿园今年新设立的特色班,它的“小”其实并不是召收的孩子年龄特小,而是指每班的孩子人数特别少。按计划,“特小班”每班只招收15名孩子,它在教学设备和所教课程等方面和普通班完全相同,但收费却是普通班的3倍!最初,对于“特小班”能否招收到孩子,许多老师都抱怀疑态度,但是,事实出人意料——不到半天,“特小班”便已爆满,甚至许多已经为孩子报了普通班的家长也要求将孩子送到“特小班”。一时间,幼儿园的“特小班”现象成了妈妈族的热门话题。
说实话,“特小班”人数较少,老师给孩子的关注当然会更多些,但其他方面较普通班并没有什么优势可言,但它却成为许多家长的首选。“特小班”为何如此受欢迎?幼儿园专门在“特小班”孩子的家长和打算把孩子送到“特小班”的家长中做了一次民意测验。当然,家长们为孩子报“特小班”各有各的理由,但总结测验的结果时,发现一个惊人的问题:家长们的攀比心理!
攀比心理,是家长们在育儿过程中刻意将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在智力、能力、生活条件等方面进行比较,并希望超过其他孩子的一种心理状态。尽管许多家长不承认自己在育儿过程中存在攀比心理,但事实上,育儿过程中的攀比现象真比比皆是。
养育孩子,生活中处处有“攀比”
镜头回放一:丁丁的好朋友牛牛到丁丁家作客,牛牛的手腕上戴着爸爸出差时从外国带回的儿童手表。“牛牛,你的小手表真漂亮!”丁丁羡慕地说。“那是当然了,这是进口的呢!”牛牛骄傲地将手一扬。正在边上忙着招待小客人的丁丁妈心里一下子涌起一股酸酸的感觉。牛牛刚一走,她便拉着丁丁爸到街上去替丁丁选购小手表,可挑来挑去就是挑不到比牛牛更漂亮的小手表。星期天刚一到,丁丁妈便逼着丁丁爸专程去省城为丁丁买回了一只很酷的小手表。
丁丁妈(银行职员):我小的时候家里经济条件很不好,每当看到别的孩子有了好吃的好玩的,我就羡慕得要命。“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尽管我心里也渴望得到,但我从来也没有向爸妈提过,因为就是提了也没有用。现在我们有了这样的经济能力,我可再也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受我小时候的委屈了。别的孩子有了小手表,我们丁丁不仅也要有,而且我们要比别人的好。
点评:对孩子们的衣着、食品、玩具、生活用品等方面进行攀比,是年轻家长们育儿过程中攀比的最常见的形式。其主要表现为别的孩子有的,自己孩子也得要有;别的孩子没有的,也要想方设法办到,使自己的孩子在一定的范围内能处于一个领先的地位。家长们的物质攀比,有的是出于对孩子的溺爱;有的是由于自己小时候物质缺乏,现在对孩子产生的补偿心理;还有的是出于对自己良好生存状况的一种炫耀,希望通过孩子来体现自己生活条件的优越等。正是出于上述的种种原因,越来越多的家长自觉不自觉地参与到了“育儿物质竞赛”中。
镜头回放二:放暑假了,可以不用每天早早起床去幼儿园了,5岁的聪聪高兴极了。可刚在家里玩了两天,爸爸就为他报名参加钢琴兴趣班,因为隔壁王阿姨家的天天报名参加了电子琴兴趣班。还没学到两天,爸爸又为聪聪报名参加绘画班,因为聪聪爸发现天天同时还报了绘画班的。现在,聪聪每天上午要去学钢琴,下午又得到另外一个学校学绘画,晚上还要到有钢琴的大姨家练琴,小小人儿整天一副没精打采的样子。
聪聪爸(私营企业主):等聪聪的钢琴课和绘画课学完之后,我准备再将聪聪送去学电脑,和周围其他的孩子相比,聪聪只报两个兴趣班是有点少了。我们这一代年轻父母对孩子早期智力的开发都非常重视,我周围没有谁不愿在孩子身上“智力投资”的,我们当然也不能落后了,眼前的落后就是对孩子未来最大的不负责任。我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