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教育,得不偿失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06年12月12日 12:06:01 


  目前,相当一部分家庭对孩子教育的重视,达到了空前的程度。按说这是好事,可是一走入极端,好事也会变坏事。“过度教育”,就是目前家教中危害最大的一个问题。其表现有:

  过度教育的主要“五过”表现

  一是智力刺激过强

  几乎每个父母都有“望子成龙”的愿望。为了达到目的,父母往往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千方百计给孩子创造教育的环境和发展智力的条件,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发展幼儿智力的玩具、图书,更是多多益善。但孩子的反应却很冷淡。有位年轻的母亲感叹:我的孩子看到小伙伴有电子琴,也吵着要,但买回来后才两三天,便丢在墙角落里。孩子的屋里,玩具熊猫、积木、神奇的画板、小火车……可以说应有尽有,其中小图书就可以开个小小的阅览室。可是,孩子对这些简直没有什么兴趣。

  幼教专家指出,孩子其实是患上了智力“厌食症”,而主要原因就是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对孩子智力刺激过度。专家认为,在智力培养中,过多给予被动刺激造成集中、饱和状态,也会使孩子出现求知活动中的“厌食症”,即对求知缺乏兴趣,求知欲减弱,从而妨碍了智力活动的发展。父母只为孩子创造了物质上的条件,而忽视了对孩子的引导。因此,父母在给孩子智力刺激时,也要注意刺激的数量、程度。只有符合孩子心理发展特点的智力刺激,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才有积极作用,否则就容易使孩子患上智力“厌食症”。

  同时,要避免在孩子尚未产生需要时,就过多地给予不适宜的刺激。有的父母给孩子讲故事不管孩子反应如何,讲了一个又一个,使孩子对故事由兴趣浓厚到乏味,甚至成了孩子的催眠曲。其实最好的方法是每次总是在最关键的地方停下来,让孩子自己去想象故事是怎样发展的,第二天再给他讲下去。这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想象、判断、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孩子产生了迫切想了解故事发展的一种心理需要,一种“饥饿感”。还有父母不应该不分场合地点,动辄就给孩子来点“智力刺激”,甚至吃东西之前,还让孩子必须做道算术题才给吃。其实孩子看着香气诱人的食品,因为算不出而吃不成,他对计算根本就没有兴趣了。

  二是过分保护

  许多父母,特别是祖辈,对孩子的需要,不问合理不合理,一概高标准满足。吃,要高级营养品;穿,要高档名牌货;钱,大把大把地塞给孩子--真是要星星不给月亮。

  其结果,是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被恶性膨胀,以至于心中只有自己,对家庭和社会毫无责任感,而且自我生存能力严重短缺。要知道,人的需要的过分满足,必定是人发展的一个悲剧。

  三是过多干涉

  与需要的过分满足相辅相成,另一面往往是对孩子的活动干涉过多。怕孩子这样,怕孩子那样;这也限制,那也约束。于是,孩子的事,总是什么都由父母替他们想,替他们做。

  其结果,是把孩子的手脚和头脑束缚起来,使孩子失去了独立性。这会导致两种倾向:如果孩子被束缚住了,便不能练就必要的自立能力和生存能力,一旦成长起来走向社会,就困难重重,寸步难行,等你想把他放飞的时候,他已如你手上的风筝,不会自由翱翔;如果孩子突然挣脱束缚,也会

  • 家庭教育推荐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