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从自己睡开始(2)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06年12月12日 12:04:40 

爸爸妈妈挤在一张床上,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孩子的心理依赖就会像小虫子一样慢慢滋生、长大,日久天长变得离了父母这根“拐棍”不会走路、自己的小腰板挺不起来。儿童教育专家认为:孩子的独立是从形式到内容的,“形式”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孩子的行为方式,“内容”是孩子的内心。幼儿适时和父母分床,对于培养幼儿的独立意识和自理能力,促进其心理成熟十分必要。这种独立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与孩子日后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直接挂钩。 

  恋父或恋母:3岁左右的宝宝能分清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并把自己划进男或女的范围,有了最初的性别意识,是至关重要的心理发育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必然会在感情上更加依恋父母中一方或双方。理想的结果是男孩跟父亲认同,女孩跟母亲认同。如果男孩更倾向于母亲,女孩更倾向于父亲,此时孩子又不和父母分床,有可能助长其恋母或恋父情结,尤其是那些长期和妈妈或爸爸搂着睡的男孩或女孩;即便孩子都依恋或都不依恋也不好,它让孩子弄不清应该依恋谁、学习谁,缺乏作为一个男人或女人应有的自信、自爱和自律,严重的可能形成“性身份障碍”, 造成“男不男,女不女”。 

  性幻想:稍大一点的幼儿与父母同床“亲密无间”,肯定没有好处。有时候孩子好像是睡着了,但仍然有可能听到点什么,看到点什么,或感受点什么,它比成人预料的要多得多。尽管我们可以百分之百地承认孩子不明白父母在做什么,但这仍会在孩子的内心形成模糊的记忆,生根发芽,造成不可言说的心理负担,形成某些父母不易察觉的心理感觉。这种感受如果没有找到恰当的疏通渠道,有可能把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带入青少年阶段,甚至成人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发育,容易滋生孩子有害的性幻想。 

  通常情况下孩子跟妈妈睡在一个床上,自然会影响到夫妻关系,父亲有意无意就会感受到有一种被拒绝感、被抛弃感,也就是说对母亲来说孩子代替了丈夫的位置。

  在西方发达国家,让宝宝一生下来就自己睡一个房间是天经地义的事。即使嚎啕大哭,引来了父母,得到的也只是些宽慰,绝不可能“插足”到父母的房间。孩子长到5~6岁,他们非常感兴趣做一种游戏式的睡觉,那就是sleeping over ——几个小朋友自愿商定集中到一位小朋友家去睡觉。他们分别带好自己的睡袋、洗漱用品,集中到一位小朋友家,晚上可以让孩子感到其乐无穷。 

  自己睡,从多大开始? 

  不少年轻的爸爸妈妈在生儿育女这件人生大事上,绝不忽视与国际接轨:抓住关键期,给孩子一个相对独立的睡眠空间。那么,孩子到底多大和父母分床合适?一些教育及心理专家的共识是,根据宝宝性格特点和家里的居住状况,决定让宝宝自己睡的时间,当然越早越好。

  最佳的婴儿期:条件具备,最好在宝宝出生前就布置好色彩斑斓的婴儿房。从一降生就培养宝宝单独睡的习惯,日后宝宝就不会经历被“改造”之苦。但多年的积习、初为父母的担忧,总令一些新手爸爸妈妈视近在隔壁的宝宝如远离千山万水;绝大多数宝宝即便只有几个月大,也知道怎么跟爸爸妈妈“要条件”,哭就是最好的“讨价还价”的手段。这足以让心太软的爸妈心惊肉跳,有相当一部分宝宝的“单独睡”因此半途而废。所以,新手爸

  • 家庭教育推荐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