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盎然时,你的孩子是否注意到草地上已探出了绿绿的小脑袋;信步动物园,你的孩子是否敏捷地发现大象的鼻子长而灵活;热闹的节日,你的孩子是否被马路上鲜艳的彩旗所吸引;玩耍场地上,你的孩子是否注视着蚂蚁搬豆的情景?
也许,你的孩子常常观察到一些微乎其微难以辨别的细小变化,而你却没有注意,没在意孩子全神贯注地眼神,没在意孩子好奇的眼睛里流露着一个个问号。可能父母们只以为这仅仅是孩子“眼尖”而已,其实,这正是人类认识世界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表现——“观察力”。那么父母应如何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观察力,引导孩子发现自然界中更多、更美、更有意义的事物呢?
观察力对孩子很重要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聪明不聪明”来概括一个人的智力,而“聪明”顾名思义是耳聪目明之意,由此看来,聪明首先应当包括以感知为基础的观察力。
观察力是人类智力结构的重要基础,是思维的起点,是聪明大脑的“眼睛”,所以有人说:“思维是核心,观察是入门”。
观察力是形成智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掌控着孩子成长学习的成败。一个孩子对于世界产生好奇,于是主动的去看、去听、去触摸,而在这些观察的人事物中,一定有某些是孩子感兴趣的,于是形成一种循环的过程。由观察产生兴趣,从兴趣中又开始思索,再从思索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知识,由知识中了解这个事物,就此周而复始,一次次的循环,一次次的了解、学习。因此,如何有效培养孩子的观察力,便成了父母责无旁贷的使命喽!
儿童观察力的发展有哪些特点
缺乏稳定性
幼儿一般很少会自觉地为某一目的而进行观察,常常受到身边事物的较为突出的外部特征及当时的情绪、个人兴趣所支配。并且常常会在过程中忘记观察任务,或频繁更换观察对象。
对策要点:应给孩子提出具体的观察目标,任务描述得越具体,孩子观察的目的越明确,观察的效果就越好。
持续时间短
有实验显示,3岁左右的幼儿持续观察图片的时间大约只有5~6分钟,随着年龄的增长,时间有所延长,6岁时大约达到12分钟。对于他们不感兴趣的对象,观察时间会更短,有的不到一两分钟。
对策要点:训练宝宝的观察力,一定要尽可能选择能够引起他们足够兴趣或在某一方面有显著特点的观察对象。
缺乏系统性和概括性——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3岁幼儿在观察图形时,其眼球运动的轨迹是杂乱的,4~5岁幼儿的眼动轨迹越来越符合图形的轮廓,也就是说,幼儿在观察物体时尚缺乏系统性;同时,幼儿观察时往往也发现不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缺乏概括性。
对策要点:训练的同时,父母应该教给孩子一些有效观察的方法,引导孩子遵循一定的规律和线索更为有效地观察事物,比如在寻找两幅图画的不同点时,可以引导孩子遵循一定的方位顺序来观察并做适当标记,而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