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是挡不住的诱惑?
小孩子眼馋别人的东西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在他们的眼中,别人家的饭菜香,别人家的玩具好。这就是小孩子的心理特点,总是倾心于没有得到的,在他们的小心眼里,想象着别人东西的美好,于是,别人的东西就变得越来越诱人。
这种情况在大人身上也是有的,只是大人是理性的,而且自控能力强,会理智地对待。而小孩子却是情绪化的,兴之所至的,难以克制自己。所以奶糖就成了当当越来越挡不住的诱惑,就像一只小虫子在不停地挠着他的心,让他不得安宁,只有得到满足,才能心理平衡。
很多父母都会面临这样的难题,是由着孩子?还是阻止孩子?我想,前提是理解孩子,只有“读懂”了孩子,才能教育孩子。
两面性是怎样形成的?
很小的孩子也会——当着父母的面是顺着大人的,背着父母的面却我行我素。这并不是个别情况,大人们会责怪孩子两面性,小小年纪怎么也会表里不一?是呀,小孩子本性是天真率直的,本不会如此,这显然是心理扭曲了。
怎么会扭曲了呢?让我们透过现象,来看看孩子真实的内心:哇,奶糖好甜哟,我想要;不行,上次要了邻居的苹果就挨罚了,不能说真话;妈妈好厉害,只好听她的喽;哎呀,想着奶糖好难受;不让妈妈知道,偷偷地去讨吧。
小孩子的心理活动是环境刺激的“折射”,一次又一次的负面反馈,让孩子的心理畏缩起来,妈妈的权威,让孩子的心理蒙上阴影。孩子真实的心犹如一株被压抑的弱苗,只好寻找夹缝求生了。这不是孩子愿意的,而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可见,问题虽然出在孩子身上,而问题的根源却在妈妈身上。
一些研究也表明,环境的压力越大,大人的权威越大,越容易形成小孩子的两面性。这与教子的观念紧密相关。你看,很多妈妈在拒绝别人给孩子零食的时候,就好象孩子是不存在的。这说明在妈妈的心里,孩子是她的附属,是被她主宰的,是没有独立人格的。可见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妈妈转变教子观念。
根本的出路是尊重孩子。尊重不是消极放纵,而是民主、平等地对待孩子。若是这样,妈妈就不会代替孩子回应别人,就不会压制得孩子痛哭流涕,就不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若是这样,妈妈就会让孩子毫无顾虑地表白,就会融洽地与孩子交换意见,就会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就会积极引导、耐心等待。
能一概地肯定与否定吗?
该不该让孩子吃别人的东西?说“可以”,好象不合适,说“不可以”嘛?似乎也不合适。
妈妈不让孩子吃别人的东西,自有她的道理。想来有这些考虑:随便吃别人的东西不是好习惯;对孩子不安全;对健康不利;是没有教养的行为等。这些想法不是也有一些合理的因素吗?尤其对安全的考虑是必要的,小孩子难以把握分寸,放任这种行为就有不安全的隐患。
但是,能因此就肯定妈妈的“不可以”吗?当然不是,除了教育的方式、方法不合适,这种一概地“不可以”也未必恰当。
一概地肯定与否定都是不合适的。世界是复杂的,各种因素往往是交织的,不能放任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