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也不能因噎废食。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应该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其实,这就是教子的契机,只要把握好“度”,方式方法得当,不仅会避免不利,还能促进孩子多方面的发展。
为此,应该培养孩子有以下的意识和习惯:
对很亲近的人可以接受,而对陌生人一定不能接受;
可以接受的要向人表示感谢,不可以接受就好好谢绝;
不应该去向别人要吃的,更不能去骗吃的;
自己若是想要,应告诉父母,征求父母的意见等。
为此,提供一些教育策略建议:
以事以情感动孩子。给孩子讲讲接受陌生人东西很危险的事件或故事,将道理融于生动的情景中,讲完了再讨论一下。符合孩子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孩子会印象深刻,乐于接受;
轻松愉快地谈话:“假如……。”父母假设一个情景,让孩子来判断或出个主意,如:“假如隔壁张阿姨是新搬来的,她给你好吃的,能要吗?该怎么办呢?”“假如妈妈的好朋友刘姨给你糖葫芦,能要吗?该怎么办呢?”“假如你看见楼下的小宝在吃好吃的,你特别想吃,能去要吗?该怎么办呢?”……为调动积极性,可以进行有奖回答,答得好可得奖,谈话就更有乐趣了。
用正、负反馈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强化或弱化。每次孩子行为得当,就即时给予肯定的反馈,除了采取精神的肯定外,也可以适当让孩子得到物质的满足,例如,孩子有礼貌地拒绝了不熟悉人的馈赠,除口头肯定外,可以问孩子是不是喜欢,若孩子喜欢又有可能,应尽量满足孩子。如果孩子的行为不得当,也要适时给予否定的反馈,不是强制,而是让孩子感受父母的不满意,而且知道父母为什么不满意。当然,否定不一定能马上有效,也不应该强求立杆见影,要积极引导和积极等待,只要持续调教,就会“功到自然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