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话、懂事、人见人爱……这就是父母心中“好孩子”的标准,为了让孩子向这些标准靠拢,许多父母正不懈努力着。
为了让孩子听话、懂事,我们常常会对孩子说:“要乖!”当孩子在别人面前为我们挣足了面子时,我们会对孩子宠爱有加,大加奖励;当孩子让我们在人前面子尽失的时候,我们又难免气急败坏,对孩子百般训斥。无形中,当我们在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时,“面子”成为了一个重点考虑的因素。
想到道德这个词会联想到什么?从我们自己的成长经历中,这样的形象会不由自主地冒出来:一个迂腐的老先生,一个过分严厉的警察,或者一个滔滔不绝说教的辅导员。
现今,对于我们的孩子而言,道德这个词应当代表这样一种形象:一个自信、独立、有文明举止、自尊也尊重他人的现代人。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需要父母们放下对“面子”的过度关心,更多地关心面子后面的里子。
但是,有许多父母,可以在亲戚家里鼓励孩子学习孔融让梨,而在公共场合却带着孩子加塞儿、或者让孩子从“禁止入内”的牌子边上爬到雕塑上摆pose……
没有里子的面子是空的,孩子不可能真正学到什么。对于一个没有形成适当的道德感的孩子,当长大以后面对现代社会的种种挑战、种种诱惑时,很难有定力守护好自己。当我们在为孩子的智商大加投资,为孩子的情商有所关注的时候,也该开始想想,孩子究竟需要怎么样的道德教育!
“表现好”?
面子:孩子有社会称许的表现
里子:对孩子的期望符合孩子的年龄发展阶段
典型情境:女儿两岁。好友贝贝妈带着贝贝来访,贝贝看中了你女儿最心爱的娃娃要玩,你女儿不给,你命令女儿把娃娃交给贝贝,女儿只得照做。贝贝走后,你的女儿大哭一场,说再也不和贝贝玩儿了。
孩子不“抠门”,能和小朋友分享,无疑会让我们觉得很有面子。但希望两岁的孩子就懂得分享,而且是分享自己最喜欢的东西,这个要求就超出孩子的年龄了。即使我们自己,就一定能把最心爱的钻石耳钉借给朋友分享一晚吗?
研究表明:18-19个月的幼儿就开始希望自己所做符合成人的期望,做得好的时候会期待得到成人好的反应。成人的合理期望会让孩子不断进步。但对孩子的期望需要符合孩子的 年龄,期望过低,会让孩子迟迟不能学会本应学会的行为;但期望过高,会让孩子产生挫折感,对成人的“标准”产生怀疑。
比如:对于这个分享的事情,既然分享本来就应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就可以让孩子自己决定拿出哪些玩具和小朋友分享,这样既尊重孩子对自己玩具的所有权,又向孩子传达了“妈妈期望你能分享”这个信息。孩子达到这个期望不那么痛苦,又在和小朋友一起玩的过程中感到了乐趣,就会对于“分享”产生良好的感觉,逐渐把分享变成自己的行为方式。
实用策略
·妥善安排情境
通过对情境的安排和控制,避免孩子因自己的冲动而产生不好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