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听话,究竟为了谁(3)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06年12月12日 11:44:04 

感。

  一个自尊并且尊重他人的孩子,一定是要先得到过成人的尊重。如果我们不给予孩子这种尊重,对孩子很粗暴,孩子也会想当然地认为别人就应该按照我说的去做,难以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当孩子自己不能很好地处理问题时,家长可以帮助孩子,给孩子一个好的榜样。比如帮助孩子找到一种自己和小朋友都能接受的游戏方式,让孩子感觉到每个人的意见都受到了尊重。

  实用策略:

  ·容许孩子表达不同的意见

  孩子的意见在成人看来往往是幼稚可笑的,否定、嘲笑他们的见解太容易了。好的父母应克制自己让他们闭嘴的冲动,耐心倾听孩子的话,甚至从中找出好的地方加以肯定和鼓励。

  ·即使不能实现孩子的想法,也表示你理解他

  尊重孩子不等于凡事都听孩子的,但要求孩子服从的同时,需要让孩子知道你是理解他的。

  “有规矩”?

  面子:孩子做出好的、能够得到奖励的行为
  里子:孩子有内在的秩序感

  典型情境:路上又堵车了。你从左边换到右边,从右边换到左边,还是开不动,于是把车从紧急停车道上开了过去。后面5岁的女儿问你:“为什么我们走这边?”你说:“这儿没警察,也没有摄像头,没关系的。” 内在的秩序感是现代人的特点。比如在发达国家的一些小路口常能看见这样的景象:路口没有警察,可能只有个STOP标志,但四个方向来的车可以依次通过,并不会造成拥堵。

  对孩子的行为我们会给予奖惩,但是奖惩本身只能让孩子知道趋利避害。孩子们更多会通过观察成人的行为来学习。当我们在没人监督时候违规,孩子就学到:只要不被抓住,做什么都可以。当我们在孩子面前要决定自己该如何行为的时候,需要想一下,我们期望孩子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中?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是成为一个连排队都不会的人,生活在一个大家挤来挤去的混乱的环境,还是成为一个文明程度更高的人,生活在一个更加现代化的环境?

  实用策略:

  ·当孩子做得好时可以奖励孩子,但是不以奖励作为有好行为的交换条件

  “给爷爷奶奶唱个歌,就给你糖吃!”,这种所谓奖励的实质和行贿或收买又有多少的区别呢!

  ·不以惩罚作为家长自己出气的方式

  惩罚是让孩子接受自己行为的后果, 比如因为没有收拾玩具,玩具会被没收24小时。虽然是惩罚,但家长的态度应该是平静的、讲道理的。

  ·教给孩子自我控制的技巧

  比如转移注意力、寻找替代满足物,通过想像好的结果以及积极的自我对话来克制冲动、延缓满足、抵御诱惑。

  一般说来,道德水平更高的孩子会不那么自私,会有更多利他的行为。研究发现,利他的孩子往往更活跃,社会化更好,更有能力,更有主见,更有同情心,能够在团体中承担不同的角

  • 家庭教育推荐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