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儿童画常常让那些做父母的啼笑皆非。乍眼一看他们的画:大头小身子,歪嘴没鼻子,细看一下子--真是没面子!
于是家长们皱着眉、摇着头:“你在画什么?我看不懂。”还是“不对!不对!长颈鹿不是这样画!”就这样,孩子的创作兴致不知不觉被抹杀在摇篮中。
其实幼儿期的孩子,从生理到心理,尚处在不成熟阶段。如:手部肌肉、腕骨,发育很不完善,在拿笔画画时,就会出现一种本能的“自由”,画出的画就会不成比例、不流畅。所以,我们在评价孩子的作品时,不能用评价成人画的标准去评价,应该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用“童眼”去看、去欣赏。说白了,就是和孩子来谈他的画,让他觉得你懂他的“语言”,让孩子更信任你、尊敬你,这可是许多父母梦寐以求的。
一、进行有意义的谈画
孩子画画并不是为了临摹真实的世界,而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感觉,所以,让孩子自由自在地画,快乐而纯真地表现,远比要求孩子创作来得有意义。
最好的谈画时机,是孩子刚画完,主动给父母看、创作意念仍清晰、兴致正高昂时。
首先,您可面露微笑,放下手边正在进行的事,搂着孩子,倾听他诉说画中的内容。您可先肯定孩子的创作历程,并从中思索适合和他谈什么,再将找寻孩子画中具体象形的眼光,转移到构成特色及造型的三要素--线条、形状和色彩。
例如,当孩子处于涂鸦期阶段(1-3.5岁),在画面上表现的是错乱杂点或是各色线条时,您可指着画说:“哇,这里有好多线条。”“这条线又细又长。”“这里还有会转弯的线。”“这条线都穿着不同颜色的衣服,有蓝色、红色和黄色,看起来真热闹。”
当孩子进入命名涂鸦期(3.5-4.5),会将画在纸上的记号,与自己经验中的事物拉上关系,并赋予名称。例如,孩子说他画的许多点和线是消防车在救火。“好大的火呀!是不是要有很多辆救火车来帮忙?”“消防车用什么救火呢?”“是什么地方失火了?”“还有谁会来帮忙救火呢?”
以开放式的问话和孩子交谈,除了可分享画中内容,还可进一步扩大及延伸孩子的创作空间,对孩子抽象思考能力的养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大有帮助。
若是处于图式前期的(3.5-5岁)及图式期(5-8岁)的孩子,会把所知道的事情或愿望,以绘画方式表现。例如,孩子画的是暑假去游泳,“我看到你在这里游泳。”“哇!还有人在潜水呢!”“还有谁陪你去呢?”“池里的线条像波浪,你一定游得很快。”“每个人都穿了不同颜色的泳衣呢!”和孩子仔细分享画中的每个细节,掌握何人、何时何地、何物的原则,做丰富内容的沟通,并给孩子充分的自主权,尊重他们的想法,让他们的想像力在宽广的思考空间中起飞!
二、谈画,参与孩子的绘画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