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的家教观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06年12月31日 10:37:24 

                                    美国人的家教观    

                                    美国孩子的独立性

在美国,从孩子呱呱坠地之日起,他就被当作一个独立的人看待。父母从不勉强孩子做什么,而是按照孩子的年龄特点,引导他们去做应做的事情。不满一周岁的孩子,当他们能自己捧奶瓶喝奶时,父母就鼓励他们自己捧着喝。喝完了,父母还向孩子道谢并加以赞许。

一般来说,孩子完成高中学业,不管他们是进大学深造,还是走上工作岗位,就是他们离开家庭独立生活的时候了。绝大多数青年就离开家走上了自我奋斗的道路。

我从纽约到费城的途中,遇到一位年轻的姑娘。她拿着行李下了车,旅客陆续走完了,我等人来接,于是车站上就留下她与我。我问她是否也等人来接,她摇摇头说不是,她还不知该往何处去。我接着问她从哪里来,她说她18岁,刚念完中学,爸爸妈妈生活困难,她四个弟弟妹妹还在念书。她到了该独立生活的时候,所以离开家外出找工作,以减轻家庭负担。我怀着同情想给她以帮助。这时,接我的车来了,我请她一起上车但是她婉言谢绝了。她拿起笨重的行李,慢慢地向前走去。

不轻易说“不”

美国7岁的女孩洁西卡驾机身亡的惨事引起全球广泛争议。但洁西卡的妈妈在无比悲伤之余仍然说:“孩子想飞就让她飞吧!”这是对自己教育理念的坚持。西文的教育精神就是这样。他们注重鼓励、支持,陪伴孩子渡过漫长的学习、训练过程,而不太看重最终的成果。

西方人一般不会在孩子想做什么时急于说“不”。比如孩子想拆一件玩具甚至于电视机,父母也不会发怒。因为完全可以买些旧货来满足孩子的要求。甚至当孩子看人家开飞车,自己也想试试时,父母明明不赞成,也会请专业赛国车手来教。让孩子慢慢明白飞车不光是开得快,还有体能、耐力的艰苦训练。既满足孩子的愿望,又让孩子在实践中懂得哪些该做、可做或相反。简单说“不”只能破坏亲子关系,压抑孩子的能动性,迫使他们转入“地下活动”--到那时悔之晚矣!由此可见,首先是尊重和鼓励孩子的愿望,然后才考虑怎样去尊重和鼓励。这里最重要的是真正了解孩子的能力。因为每个孩子身心发展程度不同,把握这点有些困难,但一定要尽力去了解。有时孩子只是一种兴致,想得很美。有时孩子只是一种兴致,想得很美,其实能力达不到,这更需要父母的帮助。

  • 家庭教育推荐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