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一件事干完。
孩子未成年之前,就像拉着一辆车走在路上。这条路不会全是平坦的。也不会全是坎坷的。平坦时,他平平稳稳地走。此时帮助他,或许会对他有所帮助;但我个人以为,弊大于利。无论孩子多小,他终要长大。当他有能力完成某件事时,你去帮他,不利于培养他独立完成事情的能力。所以我不提“持之以恒”,只说“把一件事干完”。
孩子什么时侯需要帮助呢?遇到坎坷的时侯。这时你帮他一把,让他度过难关,他又会平平稳稳地朝前走。 经常有学生家长诉苦:这孩子没治了。说一次好两天,两天后依然如故。我说:1,你说他,并没有帮他,只是给他提出了要求,最终能不能解决问题,靠的还是他自己。别忘了,要是他能解决问题,不会走到今天。2,说了,就能好两天,说明他已在积极地配合你,这就是一个好的开端。3,不听你话的不是孩子,是孩子的习惯。孩子偶然做得不合适,往往不能引起家长的重视。等到家长重视了,往往又是习惯养成时。这是不成熟的家庭教育最常见的一种现象,也是家庭教育失败的根源。“习惯”意味着什么呢?心理学云: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同一种动作重复上万次。养成一个习惯不易。改掉一个习惯更难。所以,想仅凭一次说、甚至一次打就解决问题,是根本不现实的。 怎么办? 说了以后你还要时刻留意他,不要说完就完。也不要等到习惯又把他拉回以后再说。要在看到他有被习惯再度拉回的迹象时,就及时给他再加把劲。注意:我没有用“说”字,我用的是“加把劲”。打、骂孩子不是好办法,一味地说服教育也不见得好。讲道理有时很有效,但不是处处有效。孩子们普遍说家长唠叨,和家长说得太多也有关系。很多场合,你的一举手一投足,对孩子的影响比说更大、更有效。“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大有学问。总之,什么办法都行,只要能影响着他不再重蹈旧路即可。选择方法时,最好侧重激励。
如此以来,孩子坚持的时间会越来越长。等不用你督促了,他也能轻松地做得合乎要求,一个好的习惯就养成了。同时也意味着一个坏习惯被改掉。
二,多管心,少管身。
假洋鬼子动辄就说:美国人如何如何。美国人做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想什么,为什么要选择那种做法。
孩子也一样。我家楼下有个摊贩。平时不知道;双休日,你还没起床,就能听到她扯着嗓子高唱着什么歌曲。像个疯婆子。不过要是知道,她下岗了;中年离异;每天摆、收摊的时间比卖东西的时间还长,又赚不了几个钱,你可能就会觉得,她不这样,才真会疯。
做什么只是表面现象,根源在心里。管身不管心,是舍本而求末。
你在管理就在,你不在管理就不在。这是管身不管心这种管理方式无法克服的弱点。因此,精力上也不允许我们如此选择。教师或管理者可能对此就深有体会:人盯人,累死人。在声称没时间管孩子的家长中,绝大多数不是真没时间管孩子,而是方式选择有误。
我改作业时常遇到这种情况:有的孩子写生字,第一遍对了,第二遍也对了,第三遍反而错了。这是不正常的。应该越写错越少。从中不难看出,他是在一种怎样的心态下写的作业。说起来他也完成了作业,实际上劳而无功,真正把学习变成了苦力。管身不管心造成的就是这样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