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励常常比惩罚更有效(3)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07年05月11日 21:34:54
给孩子造成错觉,孩子往往形成了一个“我每做一件事情,都应该有个奖品”的联想。很简单,孩子偶然倒了一次垃圾,妈妈为了感谢他,给了他5毛钱。在一个星期内似乎奖励起到一作用,因为孩子每次都去倒垃圾。但他的心理发生了变化,他将倒垃圾与5毛钱紧紧联系起来。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如果妈妈偶然忘记给钱,孩子会觉得不公平,当然不会再倒垃圾了。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妈妈可能要给他1元钱才能重新强化他的倒垃圾行为。其实在这里,物质奖励起到了相反的作用。而物质奖品,是有不同级别的,而且对孩子的意义也不同,因此有的奖品就完全失去了作用。也许到了某一天,孩子会觉得5毛钱太少,他觉得没必要为了5毛钱去倒垃圾。父母可以层层加码,但如果真是这样做的话,奖励也就失去了意义,奖励恰恰鼓励了孩子的不良行为(以拒绝倒垃圾来要挟,企图得到更多的利益)。
不恰当的奖励不表现为父母在孩子做出某个行为之前的许诺。很常见,比如孩子赖床不起,妈妈说:“宝宝快起床,你要是现在起床,妈妈给你两块巧克力。”孩子起床了,得到两块巧克力。我敢保证,第二天孩子更要赖床,困为是妈妈教他的,赖床就有巧克力吃。滥用奖励,强化了孩子的不良行为,走向父母期望的反面。原则4:奖励要具体父母对孩子的鼓励赞扬,言辞要具体准确,指向要清晰,切忌概括笼统。例如:宝宝开始自己学着穿衣服了。妈妈A竖起大拇指:“宝宝会穿衣服啦!真棒!”妈妈B竖起大拇指:“宝宝真棒!”妈妈A的大拇指让宝宝知道为什么会获得赞扬,就会加强自己穿衣服的兴趣。妈妈B则是笼统赞扬,使孩子不知所指,就会弱化鼓励的效果。妈妈A的赞扬公正客观,提高了孩子的自信心,也让孩子明白了什么是要坚持做好的行为,孩子会自然地以此为标准。妈妈B的赞扬夸张不实,可能误导孩子,使孩子对自己的认识不足,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反而可能导致任性和自负等不良行为的发生。谨记:应该夸奖孩子的具体行为而不是抽象的行为。夸奖的应是孩子的行为、付出的努力、取得的成果,而不是孩子的情感。夸奖和奖励是教养孩子的最好方法之一,教子有方的父母会寻找一切机会使用它,因为他们懂得正向强化要比逆向强化更符合孩子的心理需求。下面这段小亨特和妈妈的对话,或许会给我们一些启迪和提醒。妈妈去洗漱间时,看见儿子亨特的牙刷又在漱口杯外面,便叫他:“亨特,你怎么又把牙刷放在外面了?我不是对你说过牙刷用后要放到杯子中吗?“亨特正在摆弄自己的玩具,听见妈妈的话心不在焉地回答道:“知道了。”妈妈看见儿子并未在意,便想加强一下“训导”的效果:“亨特,你过来一下。”“干什么?”亨特很不情愿地放下玩具走了过来。“把牙刷放进漱口杯里。”亨特很快地放好牙刷,转身就走。“以后要记住。”妈妈再次强调。“知道了。”第二天,亨特把牙刷放到杯子里,但母亲并没有在意。到了第三天,牙刷又出现在了桌子上。“喂,亨特,你又忘了把牙刷放回去,怎么搞的?”“我以为你忘记了。”亨特说道。“为什么说我忘记了?”母亲亲疑惑不解。“因为昨天我把牙刷放回去了,你什么都有没有说呀?!”当孩子做错事时,我们常常毫不含糊地指责,但当他们纠正错误、做出好的行动后,我们却往往疏忽了对他们付出的努力的肯定,这样,孩子往往会失去巩固自己的成果的兴趣。让孩子在愉悦中学会好的行为比在受责备的不快中学习好的行为要容易得多。这就是正向强化,即奖励和夸奖,比逆向强化更加被聪明的爸爸、妈妈所推崇的秘密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