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孩子根本不知道父母从事着怎样的工作,更不知道父母的钱是何等的来之不易。由于不了解,所以不理解,也就谈不上孝敬了。在这种情况下,做家长的应有意识地让孩子体会父母的辛苦,体会父母挣钱养家的不容易,体会父母对孩子的亲情,体会父母也同样需要孩子的关心和爱。因此父母不妨经常给孩子讲讲自己一天的情况:起床、做饭、洗衣服、整理家务、上班等,让孩子体会到父母是如何关心自己的,如:孩子生病了,父母怎样心疼,怎样整夜地不睡觉护理孩子……细节最能感染人。知恩就要感恩,感恩就要报恩。如有可能,还可以让孩子适当地参与父母的劳动,以加深其体会。要让孩子从小养成关心父母、体贴父母、爱护父母的好习惯,如为妈妈梳梳头,给爸爸捶捶背等等。
3、让孩子知道并稔熟孝的故事。
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许许多多美丽动人的孝的故事。父母可充分利用这些故事,让传统的美德流淌在孩子的血脉里。"羊儿跪乳,乌鸦反哺",教孩子明白孝心是真理和天性;"孔融让梨",使孩子懂得分享;"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让孩子懂得关心父母,爱在细微处。与孩子共读一篇文章,如《孝心无价》;共唱一首歌,如《世上只有妈妈好》《妈妈的吻》《常回家看看》《烛光里的妈妈》;共诵一首诗词,如《游子吟》、《妈妈的雨季》、《妈妈,我的守护神》等。在亲子互动的活动中,不仅可以尽情地享受天伦之乐,而且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使孩子养成孝敬长辈的好品德。
总之,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声的,也是不容置疑的,但应当让孩子知道,让孩子懂得感受爱、体味爱,并实践爱。唯有如此,才会使我们的孩子走出狭隘和自私的天地,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共处,学会感恩,学会孝敬,整个世界才会充满和谐的爱的阳光。
一日,我下班回家。对门家的小姑娘和她奶奶正在门口争夺一袋垃圾。"我去倒!"小姑娘说。"太脏了,我去!"奶奶不同意。争执了一会,小姑娘终于放弃了,奶奶提着垃圾下了楼。望着老奶奶颤悠悠的背影,我想说:给孩子孝的机会吧。
孩子良好的习惯和品质,不是长大就能自然形成,而是需要平时一点一滴养成的。要想让孩子养成孝的习惯,对父母、对他人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家长平时就应当多给孩子表达和实践孝的机会。
1、呵护孩子的孝心人之初,性本善。在长辈无私的关爱下,很小的孩子就会表现出对长辈的爱。记得儿子很小时,妈妈带他去作客,他拿了一颗糖果放在袋里,说要给爸爸吃。回家后,儿子迫不及待地把糖果递给我,我欣喜地接过糖果咬下半颗,说"真好吃,谢谢儿子!"并亲了亲他,儿子稚气的脸上瞬时绽开了灿烂的笑容。经常如此之后,儿子有好吃的总喜欢和爸妈分享,一根雪糕先给爸妈咬一口,一碗凉粉先让爸妈尝一尝,而我们也总是乐意接受。渐渐地就成了习惯,直到成人了也如此。前不久,我和儿子一起喝喜酒,席间上来每人一碗鲍鱼羹。儿子尝了一小口说:"嗯,味道不错。老爹,给你吃吧,你需要补。"让我心里暖暖的。
长辈关爱孩子,孩子孝敬长辈,这种亲情关系是互动的。孩子随时表现出来的对长辈的爱,哪怕是让你尝尝他(她)的零食,玩玩他(她)的玩具,为替你做点事,长辈要乐意接受,并给予肯定和适时地表扬。这样,孩子就会受到激励,久之,孩子的孝心很自然地得到了强化。可是许多家长常忽视了孩子的"闪光点":"行啦行啦,有这份孝心就行了,我心领了。"这很可惜,因为孩子心中刚刚萌发的孝心意识,如果得不到尊重,受到拒绝,这一重要情感就会逐渐淡薄逝去。
2、引导孩子实践孝有位专家曾这样反问前来咨询的家长:你生病的时候让孩子为你们买过药、熬过药吗?天冷了,你让孩子为你拿过衣服、围过围巾吗?你让孩子洗过衣服、做过饭、洗过碗吗?你让孩子感受过你的生活、为你过过生日吗?如果没有,你就没有理由责怪孩子,说孩子没有孝心,不懂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