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善于捕捉挫折教育机会幼儿由于受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和社会交往中,挫折感是随处随时可见的,如生活自理能力不强,同伴冲突发生,学习困难等。“生活即教育”,儿童成长的过程跟儿童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相互适应过程是辩证统一的。所以,幼儿生活当中的每一个经历都对其成长有着特定的作用,而教育的目的就是最大可能地提供给幼儿正面的教育效应。幼儿挫折教育无需刻意设计。家长们需要细心观察、捕捉幼儿生活当中的细节,善于利用幼儿生活情境中的挫折情境,对幼儿进行积极的挫折教育,使幼儿在日常生活点滴中不断积累应付挫折的知识经验。
(三)重在引导幼儿对挫折的正确认知根据艾里斯的挫折ABC理论,挫折是否引起人的消极反应和人遭遇的挫折本身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而对挫折认知的正确与否,会直接影响人遭遇挫折后的情感和行为。所以,帮助幼儿形成对挫折的正确认知是幼儿挫折教育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在教育过程中,家长应帮助幼儿认识到:挫折具有普遍性,每个人都会碰到;挫折是一把“双刃剑”,关键是看你怎么对待它;挫折不一定就是坏事,它也许是在提醒人们目标的制定是否恰当,或者是方法对不对头;首先是对挫折原因的正确分析,然后是找到解决的办法,等等。
(四)给幼儿营造充满关爱的环境相对于外在客观世界,幼儿是弱小的。幼儿在面对挫折时,一般会出现悲观、失望、退缩等情绪反应,这些情绪的出现一般是基于对挫折的错误认知、错误归因等。如果没有得到恰当的引导和帮助,不能从负面情绪当中走出来,孩子容易形成习惯性的对挫折的消极反应,久而久之,这种习惯性的心理状态就会固化成为一种应对挫折的消极心理品质,更谈不上有较强的抗挫能力了。
所以,当孩子处于挫折情境中时,家长应主动与孩子沟通,听孩子倾诉,充分了解孩子受挫的过程和感受,并给予鼓励和安慰,使幼儿有勇气正视挫折,并引导幼儿正确归因,积极寻找对策,直至成功走出挫折的阴影,从而避免幼儿独自面对挫折时产生的恐惧感,甚至形成自卑、懦弱、封闭的性格。幼儿经历在成人关爱下战胜挫折的过程,体验战胜挫折后的愉悦,才会由被动应对挫折进入主动应对挫折的阶段。
(五)利用挫折促进幼儿良好个性的培养对于因幼儿身心发展的未完成性、自身能力欠缺所造成的挫折感,如扣子扣不上、不会做某个动作、做不好某个手工作品等。家长应该在引导幼儿分析造成挫折的客观原因、寻找对策、尝试解决的过程中,提升幼儿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加幼儿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