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的活动」,即藉由不提供(例如:给孩子颜料和水却没有画笔或任何指示),或者可以阻碍他们完成一项工作的其它东西的情境。这些需寻求协助的情境策略会促使孩子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指出哪里有错或少了什么东西。首先,儿童必须先决定什么是他们需要的,这"发现"需要靠大人提示,材料的不足能暗示孩子去表达什么是不对的或什么是被需要的。一个「无法完成的活动」对语言发展是相当有效的提示,尤其当给予的提示很明显且孩子的认知技巧已被充份发展能轻易而迅速的发现到不足的材料是什么时效果更佳。「无法完成的活动」应该是藉由老师在一个温和且动人的态度上被实行出来的,而这个活动过程宜简短才不会让孩子有挫败感。
7.安排荒谬可笑的情境
最后一个环境的策略,可以鼓励诱导孩子主动沟通的方法就是设定违反一般行为模式的夸张或愚蠢情境。譬如说:大人可以穿上孩子的鞋子,或者于点心时间,把积木放在盘子上,取代一般的饼干,这样子的情境,可以使孩子有语言或肢体上的沟通与表达的机会和意图。
对孩子来说这种有违常理的环境安排应该每天都要有,让他们在学习一般规则的生活作习同时,可以期待有一些特别的事发生,形成一种期待与有趣的生活态度。
所以,当有一些无法预测的事发生时,孩子或许会很努力的寻找沟通的模式,不过,这些策略适合于一些单独的生活技能,以及孩子所熟悉的生活作习情境中来作安排。又譬如说:孩子总是将衣服,放在特定图案的柜子上,如果,将柜子换上不同的卡通图案时,孩子便能很快发现柜子的不同,但是,柜子如果没有所谓的特定图案时,孩子或许很难发现有所不同的地方,那就无法运用这一种安排环境的策略。
伍、有效的运用策略
为了使这七个策略有效运作,老师必须以孩子为主。老师必须注意到孩子们对什么感兴趣,并且找出引起他们注意的相关线索,鼓励孩子进行沟通的意图。透过观察孩子的兴趣,定义出孩子喜欢那些材料和活动,然后大人就能选择最适合孩子语言发展的辅助教具。
在环境安排的策略上,非语言的暗示应该随着时间而逐渐减少。这样孩子才会对环境中有兴趣的事情响应得更多,对大人的暗示需求减少。例如:起初当老师伸出握着不同玩具的双手时,老师耸耸肩,皱皱眉,歪歪头,可能是必要的,这样以便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向环境和做选择的时机。当孩子变得更擅长于表达本能的要求时,就应该给予更不明显的非语言提示。
环境策略的使用必须适合于每一位孩子对环境的认知程度和反应。例如:把外套放在孩子的后方并且等待孩子来发觉外套在那里,如
果孩子不能在这样的层次上解决问题,可能就须要额外其它的暗示。为了获得有效的环境策略,大人必须调整适应每一个幼儿的层次,并且所提出的暗示一定也是孩子迫切要响应的。
陆、结 论
儿童时期是发展语言沟通的黄金时光,而语言的学习应是在一切是自然的情景之下才有意义,安排一个自然、生活化、有趣、相关实用的语言沟通环境将是所有关心儿童语言能力问题人士应注重的课题。尤其当孩子们对环境的安排有反应时,大人应响应孩子们沟通的企图,且最好是能立即的回馈、支持性、以及以正面的情感的响应,这些将深深影响儿童沟通的意图与学习。正如所有自然主义的教学过程的运用,安排一个有利于儿童的语言沟通环境应该是无时无刻、无所不在、值得推广、受肯定的,而且是为增加孩子们的语言使用能力和他们与大人的互动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