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儿语言意识的建立与早期干预(2)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5年04月29日 10:39:24 

  二、人的语言意识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当然是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完成的。人不是在孤立地构建自己的语言意识,而是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不断获得语言意识。

  语言的学习有两个必备的条件:外界环境的语言刺激和自身的语言生物基础。外界的环境刺激就是来自社会中的语言输入。语言不是遗传的,它是社会的产物,必须在社会中学习语言。离开了社会,任何人也学不会任何一种语言。当然,社会环境是多种形态的,有家庭、学校、邻居、公共场所等等。但总的特征是有具体的语言输入。来自社会的语言输入呈现两种形态:真实的言语交际和模拟的言语交际。尽管我们容易看到后一种,但无疑前者更为重要。因为它更容易使学习者建立起语言意识。

  只有外界环境的语言刺激当然学不会语言,人们企图教会聪明的大猩猩说话就是最好的证明。大猩猩之所以学不会人类意义上的语言,不是没有语言输入,而是它不具备学习语言的生物基础。

  从动态的角度看,言语交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由五个前后相接的环节构成:

  言语编码 言语发话 言语传递 言语感知 言语理解

  上述五个环节相互连属,缺一不可。其中,“言语传递”是个物理过程,其它的环节都表现为复杂的生理/心理过程。这就是语言的生物基础。没有生物基础,或其中的哪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阻碍语言的学习。聋儿的问题就出现在“言语感知”环节。

  “言语感知”是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接收话语,而且是理解话语的前提条件。从语言学习的角度看,不能接收话语,就不能形成内化的语言知识,也就不能掌握语言。聋儿由于听力障碍,使得“言语感知”受阻,故而无法学习语言。因此,聋儿康复的第一步就是解决“感知”问题。

  语言刺激和语言的生物基础是语言学习的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当然也就是语言意识建立的条件。

  三、那么,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建立语言意识的呢?或者换个问法,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习语言的呢?心理学普遍认为,儿童开始学讲话的时间可能略有先后,但都经历过相同的发展过程,而且到了五岁左右,儿童就能掌握相当复杂的句子结构,较自由地运用语言来进行交际。⑥也就是说,至少在五岁前的某一个时候,人就开始学习语言了。聋儿由于听力障碍,语言的学习(如果后来能学习的话)往往晚于正常的儿童。一个合理的推论是,若能尽可能早地解决聋儿听力障碍问题,那么,他们就有可能像正常儿童一样学习语言。这就是早期干预的意义所在。

  早期干预使得聋儿开始学习语言的时间大大提前了。不能小看这种提前,它不只是个时间问题,其意义极为深远。早期干预有助于聋儿语言意识的建立。

  聋儿尽早地被诊断,尽早地佩带助听器,尽早地开始语言训练,就能使聋儿在最佳年龄段接触语言,学习语言。不要以为人只是在开口说话时才学习语言,在此之前,人接收了大量的语言刺激,也是在学习语言。没有先期的大量的语言输入,就不可能有后来的语言输出。早期干预状态下的聋儿语言训练,就是设法让聋儿接受大量的语言刺激,尽管此时聋儿并不能学习发音。有些聋儿的家长(包括一些正常孩子的家长)以为,跟幼儿说话没有意义,他们根本听不懂,这实在是一种误解。笔者有一个女儿,五个月的时候开始,我们每天给她讲两个故事,一直坚持到六岁左右,结果她的语言表达能力比同龄的孩子高出不少。其实聋儿也是一样,尽早开始的大量的语言刺激有助于他们的语言康复。

  早期干预为聋儿感知语言提供了可能和保证,为语言意识的建立,从而也是为语言的学习提供了“硬件”。早期干预的“软件”就是语言的输入。为实施早期干预的聋儿提供的语言刺激应该更强调其“自然状态”,多一些真实的言语交际状态下的语言,少一些“模拟”的语言。只有这样,才能使聋儿逐步意识到:说话是人们生活中不可少的(语言和人的关系);说话可以满足他的要求(用语言做事)。这样,语言意识就建立起来了,学习语言就变成了一种内在的需求,变成了一种自然的过程,而不是一种负担。

  综上所述,早期干预有助于聋儿语言意识的建立。强调这一点还有一个理由:早期干预使聋儿在尚未发展出其它交际方式(比如手势)时就接触语言,避免了以后再学习语言时受其它方式的干扰。经验告诉我们,当一个聋儿已经习惯了一种非语言的交际方式后再去教他学习语言,将会花费更多的气力,因为这不仅仅是更换一个交际工具的问题,而是意味着改变一种生活方式。

  • 特殊教育推荐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