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早期儿童性格的培养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07年11月01日 15:41:07 

  早期儿童的成长,与培养者的关系极大。因此,谈及早期儿童的培养问题时,必须强调对他们的父母或/和其他抚育人的教育和培养问题。
 
  父母的认识与态度是影响儿童成长、特别是儿童对事物的态度与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性因素。因为儿童生活条件中的许多其他因素都由父母所左右。比如,遗传下来的先天不利条件,可以通过创造良好的后天条件得以弥补,而这主要是由父母(或代理抚养人)来完成的。一般地说,儿童的后天生活条件,更多依靠父母提供和保证。婴儿是通过成人接触世界的。因为婴儿的活动能力有限,他接触到的事物,是由成人提供的。父母如果积极为孩子创造条件,则孩子会得到较好的发展。比如,有的父母对孩子的生活过分焦虑、过度保护、一切包办、喜静厌动,或者不去积极引导与帮助,都会妨碍孩子的发展。
 
  因此,培养培养者的工作,是有重要意义的。过去,培训孩子父母的工作,一般只是给他们传授教育孩子的技能。这当然是必要的。但是,后来大家发现,还必须注重端正他们的认识与态度。关于家长的人才观、儿童观、教育观、亲子观等问题,大家都比较熟悉。在这里不多谈,今天只想再次和大家讨论一个很难解决的老问题——防止单纯重视智力发展,孩子性格培养的问题。
 
 
  性格培养的重要性
 
  每一个人对待事物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这种个人特点是比较稳定的,一般称为性格。
 
  曾经有过一项调查表明,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智力发展,可是他们最头疼的是孩子的行为和性格问题。人们虽然常常议论孩子的性格,但是,许多父母对从小培养孩子性格的重要性,还认识不足。在许多家庭里,重智力发展,忽视性格培养的情况,还相当普遍。特别是当前社会上,对儿童教育急功近利之风盛行,使人们对性格培养有所忽视。因此,更需要大力呼吁,引起人们对性格培养的重视。
 
  性格对孩子的能力发展有重要影响。比如,主动的性格倾向,有利于孩子积极参加活动,在活动中增长才干。反之,有的孩子能力不强,学习不好,是受他的被动的性格特征所影响。
 
  性格对孩子的交往有重要影响。比如,自我中心、独霸等特征,会使孩子失去小朋友,缺乏人际交往,对孩子的发展十分不利。
 
  性格不是自发形成的。良好的性格特征,需要培养。比如,婴幼儿的认识发展水平,处于自我中心阶段;婴幼儿自制力的发展水平还不高。这些是婴幼儿的年龄特点。如果不加教育,任其自然发展,孩子不会产生关心他人、不会自制的性格特征。因此,对孩子的性格来说,不培养,实际上是负向培养。也就是让孩子的性格特征朝着负面的方向发展。
 
  负向培养,导致自食苦果。换句话说,有的父母,缺乏培养孩子良好性格的自觉性,在不自觉中养成了不良行为习惯,以至发展成为不良的性格特征。比如,孩子学走路,还没有走稳,时常碰到桌子,摔跤。每次发生这种情况,有的大人就动手打桌子,说:“都是桌子不好,把宝宝碰疼了。”把“打桌子”当作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确实使孩子当时不哭了。但是由此孩子养成一种稳定的态度和行为习惯:出了什么问题,总是怪罪别人。还有的父母把“打人”当作游戏。妈妈抱着九、十个月的孩子,教他伸手打爸爸,还夸孩子能干,会伸手打人了。一家三口玩得很快乐。此后,孩子养成了动不动举手打人的习惯。这些父母,就是在不知不觉或者一时快乐中,让孩子学坏了,到孩子两三岁或者更大的时候,才感到苦恼,再费大力气去改造他。
 
  性格培养的难度
 
  性格培养和智力培养不同,在某种意义上说,性格培养的难度较大。因为,
 
  性格是多侧面,有两极性的。也就是说,性格由多种特征组成。性格特征又有两极性。比如,勇敢与怯懦是一对的两极的性格特征,莽撞与谨慎又是一对性格特征,而它们之间是互相联系的。在对幼小儿童的培养中,要处理好两极性问题,并不容易。如果只注意了培养孩子大胆,他会成为“初生小犊,不怕虎”;反之,过多注重教育孩子小心谨慎,又容易养成怯懦的性格。
 
  性格是在不自觉中形成的。性格形成的过程,不象智力发展那样明显,不易出成绩。因此,不仅孩子自己不意识到,大人往往也没有意识到。比如,婴儿出生后,在日常生活中,他的要求总是立即得到满足,他就容易养成依赖性,缺乏自立的倾向。这种性格也不是大人有意培养的,只是家里人手较多,条件较好,是成人没有意识到的客观条件造成的。现在许多孩子经不起挫折,如果大人自觉去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与克服困难的倾向,他就从小就会“摔到了自己爬起来”。
      
  性格培养的眼前效果与长远后果可能不一致。比如,大人对婴儿百般呵护,孩子事事顺心,情绪很好。但是,孩子没有得到锻炼,生活自理能力发展不起来。随着年龄增长,遇事缺乏自理能力,就会出现缺乏自信的性格,而不自信的性格,也就不可能是乐观的性格。
 
  性格倾向不易改变。所谓性格形成,就是对待事物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已经稳定。比如,孩子到了幼儿园,老师反映,有的孩子“吃硬”,有的“吃软”,有的“软硬不吃”。成人一般都会顺着孩子原有的性格倾向去对待他。实际上也就使他原有的性格倾向日益巩固起来。如果已经形成的性格带有不良倾向,则不易改变过来。       
          
  婴儿性格差异的表现
 
  每个孩子的性格都有个别差异。3岁儿童性格萌芽的个别差异,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合群   不同孩子,与小朋友的关系已表现出明显的差别。有的孩子和小朋友比较友好,对人热情,能够相让;有的孩子则常常有攻击性行为,如,总是抢别人的东西,打人,咬人等。这些性格特征与成人的培养有关。1岁半左右的孩子,和小朋友在一起的时候,看见自己想要的东西,就想去拿来,这个年龄不会用语言表达,只会动手;这年龄又正在出牙,于是打人、咬人的事情常常发生。经过教育,友好、合群、同情心等性格特征会渐渐养成。
 
  ★独立性   一岁多以后,婴儿的独立性需要会发展起来。他要自己吃,不要别人喂;他要自己走,不要被人抱;如果你把他抱过去了,他还要走回来,自己重新走过去。这时,大人如果创造条件让他自己吃,自己走路,自己独睡,等等,到3岁左右,独立性的特征会明显出现。否则,大人事事包办代替,到了3岁,还得追着喂饭,抱着走路,陪着睡觉。
 
  ★自制   两三岁的孩子,有的已经能够懂得一些规矩,不随便要东西,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也能服从道理;而另外的孩子,则完全不能控制自己,蛮不讲理,大哭大闹。这与是否及早培养自制力有关。
 
  婴儿性格培养的关键点
 
  依恋与亲子关系的培养。 婴儿6个月左右,开始出现依恋现象。依恋与亲子关系处理得好,对日后性格的形成有重要意义。
 
  依恋是早期儿童的一种心理需要。现在有不少成人对孩子的生理需要注意较多,也可以说还是处于育儿的“生物学模式阶段”,而忽视了孩子的心理 - 社会性需要。一岁前的孩子,不懂得语言,主要依靠表情、动作、声调等作“非语言”(前语言)交流。成人要对婴儿发出的信息有足够的敏感性,包括对孩子有声的哭喊和无声的视觉信息,要重视“眼神相对”。要能够听取它,扑捉它,理解它,并作出及时的、恰当的反应。即所谓“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不要把喂奶,换尿布等等生活环节,只作事务性处理,而要重视在这个过程中与孩子的交流。
 
  8个月左右,婴儿依恋的发展,表现在以母亲为安全基地。依恋与分离焦虑是同时发展的。依恋安全感是社会交往倾向和能力发展的基础,也是智力良好发展的心理背景。在母亲怀里,他有安全感,可以和陌生人交往。1岁以后,如果母亲在他的视线范围内,他能够安心游戏,智力活动发挥得好。但是,母亲离去,他就失去安全感,发生分离焦虑。
 
  6个月至1岁时的分离焦虑,相对较难解决。这时如果强行使孩子与母亲分离,对孩子的发展不利。1岁半以后,孩子逐渐能理解一些语言,懂得一些道理,相对容易接受与母亲的分离,如送托儿所等。  
         
  人生第一个反抗期与独立性的培养。 1岁以后,特别是1岁半以后,孩子开始有主见,不那么听话,要抱他,他打挺。你要回家,他向前走。这是他开始出现独立性的表现。这时,父母开始需要教育技巧。孩子的一些自理行动,可能笨拙,甚至带来麻烦,但是如果过分扼杀他的独立行动愿望,则不利于他的性格发展。比如,孩子吃饭,他不再满足于让别人喂,他要自己拿勺子吃,可是大部分食物撒在桌上了。这时可以准备两个勺子,一个由大人拿来继续喂饭,另一个让孩子学着自己吃。又如,孩子要求自己坐便盆,开始时经常把裤子弄湿。有位家长介绍经验:告诉女儿,有尿时自己把盆拉出来,并念儿歌,“先脱小裤裤,再来坐盆盆。”这样做,利用孩子语言的初步发展,教他用语言指挥行动。既尊重孩子的自主要求,又帮助她学会自理,鼓励孩子的进步,而不是对他的失败横加指责。
 
  自我意识的发展与性格培养。 两岁左右,当孩子开始分清“我、你、他”的时候,他的自我意识开始发展。与此同时,孩子开始有了“占有意识”,从知道自己的身体和身体的各个部分属于自己,到知道哪些物品属于自己。也逐渐开始有自豪感、羞愧感。不要以为孩子还小,从这时起,就要注意孩子对人对事的态度与行为习惯的培养。
 
  婴儿性格培养的途径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对幼小孩子来说,性格的形成是建立条件反射,条件反射逐渐形成体系,形成习惯。婴儿从出生之时起,就有学习的能力 。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就是学习过程。教育,也就是帮助他建立条件反射。
 
  如,3个月内的孩子,一放下床就哭。这时,抱不抱他?总是抱在怀里,会养成坏习惯。不抱,他哭个不停。要细心了解他为什么哭,先排除各种外在不良因素:太热,太冷,太亮,太闹,吃奶后不舒适(积嗝)等等;没有其他问题,可以用不抱的办法抚慰他。这看起来是一个具体的育儿方法问题。实际上它涉及到培育孩子未来性格的萌芽,培养依赖性还是独立性,自制还是任性。
 
  在活动中培养。  小孩子生来有活动的需要。打开襁褓时,孩子会手舞足蹈,显得很高兴。总是抱在手里的孩子,不仅动作发展较慢,也不活泼。如果缺乏相应的条件,没有练习的机会,孩子不会爬。身体动作发展有利于扩大视野,促进孩子活动性的发展。手的动作发展,包括眼手协调;五指分工;双手合作;摆弄物体。每一种动作的发展,每一个新动作的成功,都会给孩子带来自豪感和自信心的萌芽。比如,孩子过2岁后,自己做事的愿望日益增长。当你要帮他穿衣服的时候,他非要自己穿,你要给他穿鞋子,他不让你穿,即使你给他穿上了,也要脱下来自己穿。虽然穿得很费力,甚至左右脚穿反了,也要自己穿,一旦穿好了,高兴地走来走去,非常自豪,象完成了一件大事,象征服了世界。家长不要强行给孩子穿上。
 
  在体验中养成。   培养孩子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习惯,不能不让孩子懂得道理。但是,要婴儿懂得是非,不能依靠说教。最好让孩子体验到不良行为与良好行为的不同后果。比如,零乱的环境,带来不适;收拾整齐的玩具架,带来愉悦感。这种情绪体验的效果,比苦口婆心的说教好得多。单纯的说教只能培养孩子听话;而实际的体验则可以印在孩子的心里,使孩子从小服从客观事实,不是蛮不讲理。
 
  在欢快中养成。    健康的婴儿,一般是快乐的,开朗的。注意对孩子的教育,并不是说总是去找孩子的缺点,总是批评。相反,对孩子的教育,要多鼓励,要注意发现她的优点,多肯定她的进步。那怕她有一点点微小的进步,也要加以肯定。有一位年轻妈妈,讲她自已教孩子画画的体会。她以前对孩子的态度:“你这是画什么呀!一点都不好,撕了,重画!”后来,孩子不愿画画了。这位妈妈经过学习,改用鼓励的方法,看完孩子的画,她说:“画得不错,今天这里(某个细节)比昨天画得好,再用一点力就更好了”。她没料到,过了一会儿,孩子又画了一张,拿来请她看,她很受感动。鼓励,使孩子情绪愉快,乐于学习,乐于尝试,养成积极乐观的性格。
对孩子的性格培养,不能急于求成。  父母如果抱着望子成龙心理,希望孩子十分完美,就难免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急躁和紧张情绪。对孩子的一点不足,过于焦急,对孩子的要求,期望过高,使他往往力不能及。这样,使孩子也不免产生紧张情绪,产生压力感。紧张情绪会妨碍孩子能力的发挥,甚至导致失败。比如,有时让孩子背儿歌,他一时想不起来,如果大人急了,还说他不努力,孩子就更加紧张,她越紧张,越是想不起来了。让孩子放松一些,她也许就能背出来。
 
  注意对培养者的培养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婴儿性格的培养,与培养者的关系极大。因此,提出婴儿期性格培养问题,同时必须强调对婴儿的父母或/和其他抚育人的教育和培养问题。
 
  父母的认识与态度是影响儿童性格形成的关键性因素。因为儿童的生活条件中的许多其他因素都由父母所左右。比如,遗传下来的先天不利条件,可以通过创造良好的后天条件得以弥补,而这主要由父母(或代理抚养人)来完成。一般地说,儿童的后天生活条件,更多依靠父母提供和保证。父母如果积极为孩子创造条件,则孩子会得到较好的发展。比如,有的父母对孩子的生活过分焦虑、过度保护、一切包办、喜静厌动,或者不去积极引导与帮助,都会妨碍孩子性格的发展。
 
  婴儿是通过成人接触世界的。因为婴儿的活动能力有限,他接触到的事物,是由成人提供的。成人对婴儿的教育任务,是提供认知活动的对象;引导他活动;辅助他活动,帮助他实现活动愿望;当然,还要保证孩子的安全。

  • 性格培养推荐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