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怎样去应对孩子的霸道行为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9年06月12日 02:49:39 

  有些小朋友总是表现得很强势,也总是被其他小朋友或者家长告状:“今天又把我的玩具车砸了。”“这孩子不光抢玩具还打人……”你的孩子有这样的问题吗?或者你家宝贝的身边有这样的强势同伴吗?你想知道孩子的这些“霸道强势”行为,到底是什么原因吗?又可以如何调整呢?

  无论是你有这样的孩子,还是你身边有这样的小伙伴,都有必要了解其中的原因,至于为什么,大家可以参考之前的文章《在欺负和被欺负的关系里没有真正的赢家》。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些小朋友的内心,了解他们成长的秘密,帮助他们成功变形,让他们具备跟小伙伴和谐愉快相处的能力。

如何应对孩子的霸道行为

  孩子出现“强势”行为,到底是什么原因?

  弄清楚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还是先要回顾一下,哪些行为属于强势行为。做个简单的界定就是,不顾及他人的感受,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别人身上,或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需求,完全不顾及他人和规则。比如玩玩具不排队,不商量,搬椅子坐椅子,进入活动区等,完全不商量,不等待,总要“挤”在最前面,抢占自己认为的最佳位置。甚至在集体活动中发言讨论,也会抢话、打断别人,甚至直接上手捂住其他小朋友的嘴,不让别人发言,一定要自己先来表达,让别人先要倾听自己。即使是别人的私人物品,只要自己喜欢感兴趣,也会抢夺过来直接玩耍。比如看到小朋友带来了新奇有趣的玩具放在柜子里,没有经过小朋友的同意,就会悄悄地去拿着玩,令小伙伴十分恼怒。

  可以说,孩子在小的时候,特别是在上幼儿园之前,出现打人抢夺等不适宜的社会交往行为时,通常表明孩子社会交往技能不够丰富和娴熟,缺乏策略性,只能依靠“本能和应激反应”来满足自己内心的需求。因为三岁之前的孩子,正是开始学习社交技能,练习与同伴和谐相处的敏感阶段,此时如果出现不适宜的行为,就需要父母及时关注。很多时候,因为父母没能及时关注,孩子便没有在适宜的年龄建立相应的社交规则,直接导致了孩子在上幼儿园以后常常表现出上述各种各样的“霸道强势”行为,令周边小伙伴“痛苦不堪”。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需要他们独自面对的社会情境越来越多,如果父母不注意观察了解孩子的情况,则很容易忽视孩子的“强势”行为,还有些家长即使知晓了孩子的“行径”也会采取乐观态度,认为只要自己孩子不吃亏,这样其实很好,毕竟自己不用担心孩子被欺负。其实这些父母可能不知,孩子的这些行为正在为他们的未来发展道路上的各类阻碍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强势霸道行为的严重后果是什么?

  当孩子频繁出现不愉快的粗鲁的“欺负”行为时,父母务必要给予重视,因为如果不及时调整和干预,容易让孩子日后形成被同伴拒绝的交往地位(指一个个体被同伴接纳的水平,被众多同伴提名为不喜欢与之玩耍的小朋友,按照这一测量,还可以区分出受欢迎、被忽视、一般组和矛盾组个体),如前所述,也许表面上看,被告状的孩子并没有吃亏,但是在随后长期被同伴排斥的环境里,这些孩子的损失不可估量,比如孩子会失去诸多模仿学习的机会,也会逐步丧失与同伴游戏相处的乐趣,倍感孤独,久而久之,进入恶性循环的怪圈,那时再想改变,就会难上加难。特别是孩子升入小学以后,这些孩子会受到更多同伴的陪排斥,这使得孩子出现在学校适应上出现问题,出现厌学等现象,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学业成绩和情感发展。因此,建议父母们在出现孩子“霸王”行为的端倪时,就要立即积极应对,不可听之任之,要依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尝试有效的养育方法。

  孩子的强势行为如何调整?

  主动教授社交技巧孩子的很多亲社会行为,都需要从小习得,如果父母没有意识主动教授,孩子就会自己乱打乱撞,依着心性我行我素的进行社会交往。与孩子被告状后,父母再去干预处理相比,提前教授孩子适宜的言行,就会更有价值,也可以上孩子少碰壁。1岁以后,孩子就能听懂很多话语,同时也在飞速地学习如何说话。从这个时候起,孩子与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玩耍时,父母一定要在身边密切关注和陪伴,一旦获悉宝贝儿有什么想法和意图时,要做他们的心理解读器,并顺势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社交意识,习得适宜有效的社交技能。比如当发现孩子的眼神转移到别人的玩具汽车时,就要开始行动起来,解读其内心的兴趣并进行引导:‘这个汽车真有意思啊?咱们去看看好不好?这是别人的车,宝宝不要动哦!咱们就在这里看看,你要是想玩,就得先问问小朋友,我可以摸摸吗?让小朋友玩你的皮球好不好?你们来换着玩?’这些言语,一方面说给自己的孩子听,另外一方面也是说给对方小朋友和家长听的,当父母帮助孩子表达了心愿时,如果能够得到对方父母的合力引导,那么孩子的礼貌社交就很容易成功,让孩子从小在实践当中,建议规则意识,观摩适宜的社交技巧,是他们的最佳学习路径,这一方法的核心就是预防教授胜于干预和修复,正所谓“上医者治未病”。父母还要懂得,孩子的很多学习需要反复教授和实践,难以一次解决,所以父母需要反复耐心教授。

  • 性格培养推荐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