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月之后,她甚至开始纠正父母英语对话中的一些错误;一年之后,她回到中国时,已经流利地掌握了日常英语,能用英语与人进行很好的交流。
专家的评价是,语言的学习要有一定的频率、强度和重复,这是一种内隐的途径。儿童的母语学习是一种内隐的获得,靠的是大量恰当的输入;而成人把外语当作一种特定的学习对象,外显的“学习”,这是一种有限的输入。
“沉浸式”的教学
还是填鸭式教学?
在加拿大的魁北克省,沉浸式的手段被用来让学生同时掌握英语和法语两种官方语言。小学生的数学课和自然课用英语讲授,而音乐课和美术课用法语讲授,对学生来说一种语言就是一件交流的工具。
有些家长和老师对学生的期望过高,不科学的增加学生的英语学习强度,使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反感,即所谓的“情感过滤水平升高”。在学校的英语课堂里,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心不在焉的学生。有的中学生抱怨道:“英语真难,那么多语法练习,还要背数不尽的单词,我对英语一点兴趣也没有。”
由于每一个孩子的智力构成都不一样,有的孩子学习母语就比较慢,天生对于语言不是很敏感。这时候要注意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循序渐进将会是比较好的教育方式。
警惕:过早考证扼杀
英语学习乐趣
英语学习是在学习一种工具,而不是为了最后考什么证书。有一些大学生,虽然抽屉里藏着大学英语四级证书、六级证书、剑桥商务英语证书等厚厚的一摞,却根本无法与人用英语交流。
对于孩子我们尤其要注意培养正确的学习心态,不要让功利心影响孩子的一生。记者在“剑桥少儿英语考试”培训班上了解到,有不少学生家长为了与他人攀比而送孩子来学英语,有一位家长说:“这两年英语热,别人家的孩子都来考证来了,咱们也不能落后啊!”
在采访中一位没有透露姓名的老师告诉记者:“我们这里是以培训为主,考证是自愿的。”记者了解到,培训与考证是分开的,凡是参加“剑桥少儿英语考试”的学生都可以拿到证书,该证书将详细地反映考生英语听力、口语和阅读的能力。
然而记者发现,大部分的家长送孩子上培训班是为了考证,有家长认为只有证书才能体现孩子的学习成果,有的说:“不要证,来上班干吗?”
陶沙认为:类似这样的证书,确实有可能提供儿童英语学习的评估标准;甚至还能为研究工作提供一个相对客观的指标。但是我们一定要警惕,不能让考证从形式变成儿童英语教育的目标,更不能让学习演变成一种攀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