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确保阅读能力的培养过程是快乐的、轻松的、游戏化的,单纯强调阅读能力的发展而缺乏对方法的选择会陷入给孩子增加学习负担的困境,从而剥夺孩子的快乐童年。
有些家长过早地让孩子接触一些与其年龄特征不适应,他们不感兴趣的文字,如四岁就开始读名著,或者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机械的背诵古诗,读形形色色的“新三字经”等等……。对于低幼儿童而言,这样的“开卷”未必有益。
愿意花钱,不愿意花时间
中国家庭早期教育普遍存在着愿意多花钱(资金投入),但是时间投入(人力投入)少的特点,缺少共读时间。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投资很多(已占家庭收入的40%),却非常缺乏在时间上的投入,如跟孩子进行亲子阅读。据我们的调查,能够经常和孩子一起读书的家庭,即使是在北京这样文化教育最发达的城市,比例也不足20%。
4/幼儿园和小学低年龄段的阅读教育也存在诸多问题
在阅读教育的目标设计上,很多教育机构为了迎合家长的功利性心理,也将识字量作为主要的教育目标来追求。在阅读教学策略上大多依照字、词、句、段、篇的传统策略进行,重视测验,忽视阅读兴趣的培养,过分注重对一篇文章的深入分析而缺乏对阅读量的追求。
教育观念的落后,如忽视儿童独立价值的培养,强制性教学普遍,缺乏开放的教学思维;教育资源有限:教师教学水平较低,班级规模太大—学生人数多、教师空间小,教学设施缺乏等等一些客观因素也对阅读教学的开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目前儿童语言教育领域新理论层出不穷,但是缺乏以对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为基础的系统、可操作的方案,使得教学工作者无所适从。
阅读环境与氛围缺失
缺乏氛围营造和场所建设。调查显示,许多中国家庭环境的布置不利于早期阅读的开展,有意识地为孩子准备书房、书橱和书桌的家庭比例不到3%。幼儿园、小学的阅读角区建设也很不完善。公共阅读学习场所严重缺乏,社区系统没能为儿童阅读提供必要的支持。
社会特定转型时期,早期阅读的社会支持系统存在很多不足
(1)功利性极强的潜能开发、天才教育在很多专家和家长那里备受推崇,而对儿童的一些基本素质的培养—如阅读能力和兴趣,往往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2)传播媒体的多元化,尤其是电视卡通的滥觞,吸引了儿童相当多的注意力,不利于阅读能力的培养。
(3)在语言教育上,普遍存在着重外语,轻本国语言的倾向。
(4)社区的图书馆普遍缺乏,未能在阅读的方便获得上发挥作用。
(5)针对阅读的社会组织发展不健全,读书类的社会组织、兴趣小组非常缺少, 2004年是国际阅读协会成立40周年,中国尚未加入会员国。
受种种不利因素的制约,中国儿童早期阅读水平堪忧
西方发达国家儿童在6—9个月时就开始阅读,而中国儿童则普遍要到2—3岁左右才开始阅读活动。
美国儿童在4岁后进入独立的、自主性的大量阅读阶段,而中国儿童平均到8岁(小学二年级)才能达到这个水平。
虽然汉语阅读在阅读障碍发生率上比英语国家低,但是根据专家对城市儿童的测量,汉语儿童阅读障碍的发生率也在6—8%左右。
中国儿童阅读能力落差极大,有的4岁儿童能读名著,而有的10多岁的儿童却不能完整的读书,这种现象具有相当的普遍性。
由于社会发展不平衡,在地区差距、城乡差距、贫富差距背景下,中国儿童的阅读教育获得严重不足,除去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