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快乐学琴四部曲(2)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06年11月30日 12:13:56 

uo;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他很得意自己身上长这种“精神”,别人问他:“余鹏,你又学了什么新曲子?”他报了曲目之后,说:“我身上长的还有一个精神呢!”别人问:“什么精神?”他说:“澳柯玛精神!”如果别人还莫名其妙,他就会不厌其烦地解释:“澳柯玛精神就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 把曲目编成故事。

  弹完两册后,我把他学过的曲目编成故事。《从前》,有一个《溜冰的女孩》名叫《玛丽》,《玛丽有只小羔羊》,她要带这只羊去看《动物展览会》,动物展览会在《中国大戏院》举行,到那里必须先《登山》,《上山坡》之后再《划小船》。玛丽《走,走,走》,《在堤岸上》碰见了《班卓琴手》,她带着只会《跳舞的袋鼠》,原来她也是来参加动物展览会的。玛丽高兴地说:“《你好吗?》你是怎么来的?”她说:“先是一个《伞兵》帮我下飞机,后来又《乘黄包车》来的。”她们一起跳着优美的《步态舞》来到了中国大戏院......

  孩子很乐意听这种曲目故事,我们看着目录随机就编过许多这样的故事,儿子有时也插上一两句,或者干脆自己也编起来。这种办法一方面提高了孩子弹琴的兴趣,另一方面也锻炼了他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快乐主题我谱写

  我在培养孩子学琴的兴趣上确实费了一些心思,但是在儿子学琴过程中,我并没有花很大精力,因为我的儿子不考级。

  也许不经过考级训练的琴童在技法上没有考级的琴童娴熟,在专业水准上没有后者到位,但是我和丈夫对儿子学琴的价值有自己的看法。很多父母为孩子学琴花了大量金钱、时间和精力,认为孩子有了一技之长,长大了至少多了一个谋生手段,至于“维持兴趣”和“激发灵感”是他们很少考虑的。我则认为这种功利主义的观念和做法是不足取的。因为一个指法不到位,就严厉指责孩子“你怎么那么笨”或“你怎么那么不用心”等等,使孩子因此而丧失兴趣或信心是很不值得的。

  弹琴本身是一个很复杂的心智活动,尤其是在注意力的分配上:既要读谱,又要看谱,还要搞准指法,有时还要纠正已经形成的错误,一双眼睛、一个脑袋同时要干这么多事情,也确实够难为小孩子的了,而这一复杂技能的熟练掌握需要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我愿意耐心地等待这个过程。而考级势必要求孩子一个曲目弹很多遍,为一个指法而练很多遍,这样反复做同一件事情是很单调的。也就是这个原因,很多孩子一开始很喜欢弹琴,后来就厌恶了,因为他们从中得到的不是性情的陶冶和愉快的情绪,而是由父母唠叨和责骂而引起的焦虑、烦躁、单调、无奈甚至失望和厌恶。

  由于没有考级压力和父母逼迫,儿子对弹琴依然保持浓厚的兴趣。不管是教材里的还是教材外的,不管是老师要求的还是没要求的,只要感兴趣他就很爱弹。我常常让他听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他被那优美的旋律所感染,想自己弹弹试试,我们就鼓励他自己尝试。现在他完全自学自弹了几首理查德·克莱德曼创作改编的钢琴曲,这些曲子不用我敦促,他总是一遍又一遍地练习,他还给自己起了一个艺名——“余查德”,在他心里似乎真的觉得当钢琴王子最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