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ffer的研究工作说明童年创伤与左右脑半球整合功能弱化相关。
近来有报道说小脑蚓部异常与各种精神病紊乱相关,包括躁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自闭症和缺乏注意力/好动症。这些失调是由于遗传和产前因子造成,而不是童年受虐,但是蚓部异常似乎是许多精神病的主要原因,这一事实说明此区域在精神卫生中有着关键性作用。
综合这些发现,可以导出一个有趣的模型来解释产生边缘人格障碍的方式。左右脑半球整合程度的削弱及较小的胼胝质可能使病人容易在十分不同的情感体验和记忆中突然从左半球控制状态转换成右半球控制状态。这种极端的脑半球控制模式会导致人在一种状态下用过于积极的方式看待朋友、家人和同事,而在另一种状态下又用完全消极的方式。这正是人格障碍的标志。而且边缘电兴奋能够产生攻击性、
恼怒和焦虑等症状。颞部的异常EEG活性也常见于自然危险性大增及有自虐行为的人群。
适应性伤害
我们的研究小组开始这项研究时,假设早期的激素是一种毒性剂,能够干扰脑部正常的平稳的发育进程,导致没完没了的精神问题。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医学中心的FrankW.Putnam和加拿大Alberta精神卫生委员会的BruceD.Perry现在已经发表了相同的假设。然而,我逐渐对我们开始时的前提提出了质疑和重新评价。人脑的进化是由经历决定的,而在我们祖先的发展历程中,幼年遭遇困难是司空见惯的,可是人脑从未进化到足以应对虐待而竟至产生非适应性损伤,这如何解释得通呢?人脑合乎逻辑的变化应该是在童年应激作用下产生改变神经发育的分子神经生物学的适应性效应,这种方式才能够为危险环境中的生存和繁衍准备成熟的大脑。
究竟哪些优点和能力有利于人类在远古恶劣环境下的生存呢?一些显而易见者如:迅速做好紧张的迎战或逃跑反应的潜力;发动攻击时毫不犹豫的反应潜力;对危险的高度警觉以及产生有助于恢复创伤的强有力的应激反应的潜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应该将所观察到的脑结构变化重新定位为对逆境的适应。
尽管这种适应性有助于受影响的个体安全度过对进化成功至关重要的生育年龄段,甚至可能激发性乱交,但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McEwen医学院最近建立了关于应激反应系统过度活化的理论。这种反应可能是短期生存所必须的,但也增加了肥胖、Ⅱ型糖尿病和高血压等疾病隐患,导致一大堆心理问题包括高度的自杀倾向,并加速了衰老和大脑结构包括海马的退化。
我们的假说认为,合适的抚育和避免童年受强刺激会促进我们的大脑以较少攻击性、情感稳定、富于社会性和同怀心以及左右脑均衡的方式进行发育。我们相信这一进程促进了社会性动物构筑更复杂的人际关系结构的能力,使人类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创造潜力。
社会将对儿童的抚育方式自食其果。应激反应会使大脑发育出多种反社会行为。不论是遭遇生理的、情感的或性方面的创伤,还是遭遇战争、饥荒或瘟疫,应激反应都会引发激素的扰动。这一扰动会在儿童的大脑中形成永久性的神经结构来应付险恶的世界。由于这样的连锁反应,暴力和虐待从上一代传给下一代,从上一个社会传给下一个社会。我们得出的明显结论是,我们首先需要做大量的进一步的工作来保障不再发生儿童受虐,因为儿童的大脑发育一旦发生变化,将无法再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