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往容易被忽略。而事实上每种儿童都希望教师的关注、喜欢和称赞。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克服这种心理定势,关注每种类型的儿童。最后,我们知道气质是先天和后天的合金,虽然相对稳定,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还应注意气质掩盖现象,对儿童气质进行不同的补失教育。
教师调整自己的教学风格,使之与学生们的气质相匹配,不仅会提高教学效果,而且会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自我价值感,(Chess& Thomas, 1991)最终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在幼儿园、学校里表现不佳的儿童会责备自己,父母和老师会抱怨这些儿童不努力,其他同学也会以不同的方式表示:因为他能力差,才落在全班同学的后面。这一切都会强化这些儿童的消极自我评价,导致低自尊,并进一步导致孩子的学业困难和不良个性特征出现。因此,教师掌握儿童气质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另外,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在一所学校与教师相处不愉快的儿童,转到另外一所学校,遇到另外一个教师却发展得很好,并与教师相处非常愉快。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教师自身气质特征与儿童气质特征的适应问题。所以,一个好的教师不仅要了解所教儿童的气质差异,也要对自身做出正确的评价。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不仅是施动者,影响着儿童的发展,同时教师又是受动者,儿童的气质也对教师起着某种强化的作用。因而可以说,师生互动是教师和儿童双方气质、个性共同成长和发展的过程。
总之,儿童气质研究对教育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和实践意义。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要真正做到因人施教,取得教育的成功,必须尽可能地克服时间和可利用资源的限制,掌握儿童气质差异的理论,改善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