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刷卡就OK?你告诉过孩子信用卡和付现钞的区别吗?——文洁 35岁 律师
已经好多年了,我习惯用信用卡结账,既方便又安全。那天我在商场里看中一条精美的钻石项链,试戴了一下,果然光彩照人,可是价格不菲,正当我“依依不舍”地将项链还给营业员时,6岁的女儿仰起小脸说:“妈妈,真好看,你买吧!”
我说:“太贵了,妈妈没有那么多钱。”“你可以刷卡呀!”女儿说。是呀,我可以刷卡,可以先透支!我心动了,让营业员开了票。女儿高兴地拉着我去了款台,她看我掏出卡,兴奋地说:“妈妈的卡什么都能买,我以后也要一张,买好多的东西。”我愣住了,难道这就是我传达给女儿的消费观?那条项链我没有买,我对女儿说:“卡里没钱了。”她不相信,“卡里不是永远都有钱吗?”
<旁白>:“一卡在手,畅行无阻。”在你享受现代购物的便捷时,是否想到兴起就刷卡的习惯使孩子形成了错误的观念呢?“卡里永远都有钱”,“有卡什么都能买”,她可能因此成长为“所有都买,现在就买”的年轻人;她的未来可能因为不懂得如何使用信用,而很快被堆积如山的债务压垮(美国高级信贷顾问内里·马经过调查发现,2000年美国平均每位硕士在校生有4776美元的信用卡账单)。
我们必须教孩子分清信用卡和现金之间的关系。下次当你买100元的衣服时,请拿出10张10元钱的钞票,并告诉孩子付过钱才可以拿走衣服。不要发送错误的信息:我没有钱,所以我用信用卡结账。而是应该向孩子强调使用信用卡是因为方便快捷,而每个月还要向银行还清从信用卡上花掉的钱。
孩子的问题:
钱,在孩子眼中具有神奇的力量,它隐含着“我是否安全?”的问题。如何淡化金钱的神秘性呢?最好的方法是认真地聆听孩子的问题,并以这些问题作为出发点,展开讨论。如果我们回避问题或是回答“这个问题不好”,孩子不仅会怀疑是不是钱有什么问题,更会担心失去安全感。针对几个典型的问题,我们可以这样回答——
¥“你挣多少钱?”
学龄前的孩子提出这个问题,他真正希望知道的是“我们有足够的钱吗?我是安全的吗?”我们不需要给他准确的数字,只需诚实而肯定地回答,可以说:“我们有足够的钱给你舒适的生活,把你照顾好。”如果是大一些的孩子,他则更希望知道数字以了解我们的财政状况。专家建议我们采取公开的态度,可以告诉他准确的数字,或者把数量限制在某个合理的范围内。
¥“我们富裕吗?”
孩子喜欢和别人比较,从而找到自己的位置。当孩子问这个问题或是类似的“我们很穷吗?”,表明他想了解我们的生活方式,可以按上面的方法回答他,如果我们比邻居或朋友富裕得多,也应该如实相告。孩子将明白他比其他人有更多的机会。但还应进一步说明:“我和你父亲挣得比较多,但是金钱买不到很多重要的东西,比如爱情、友情。”
¥“我们没钱买吗?”
当你的孩子这样大声地质问你时,你可以回答:“钱不是重点。问题是我们需不需要在这上面花钱,还是把钱花在更恰当的地方”,而不要使用“我们买不起”,因为孩子可能很快就看到你买了其他的东西,暴露了你的谎言。
为了避免让他成为彻头彻尾的拜金主义者,我们必须传达给孩子正确的信息:“在做决定时,钱是被考虑因素之一,而不是根本”。
如果因为东西不值或预算的原因说“不”,最简单有效的说法是“我认为这件东西太贵了,不值这个价钱。”并借机同他讨论价格和品质。还可以讲讲等待的快乐,例如我们如何等待衣服打折,如何存钱等到休假时去旅游。
即使是年龄小的孩子,我们也可以和他交流价值观,告诉孩子钱是中性的,不分好与坏;钱是一种工具,可以用于提供舒适的生活,用于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你会失去工作吗?”
孩子可能从各种渠道听到有关失业的话题。如果我们有信心,就应该告诉孩子,让他感到生活是安全的。如果自己同样担忧,请衡量孩子的承受能力,告诉他家里的存款和收入。无论如何请正面回答,遮遮掩掩只能使孩子更担心。
金钱带来的心理暗示:我们常感觉和孩子谈论钱是一件很难开口的事。这是因为金钱会给我们带来许多的心理暗示,比如——
¥钱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它决定了我们的生活品质;
¥钱决定了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无论我们多有钱,一定有人比我们更有钱;
¥无论我们多善于理财投资,仍然会怀疑自己对于钱的决定是否正确……
种种暗示,令我们在提及钱的时候会产生兴奋、自豪、惭愧、愤怒等多种情绪,这些不同的情绪又迫使我们形成自己的癖好,或许花钱无度,或许精打细算。 金钱同另一个生活的重心——性一样,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在我们和孩子谈到金钱时,一定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尽量做到客观和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