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凡事要听自己的爸爸或妈妈(也包括兄弟姐妹、阿姨、爷爷等孩子经常接触的大人)
个案:
思秦的爸爸在家里简直是个暴君。什么事都要家里人听从他。有时,完全不顾家里的情况以及其他人的意见而随心所欲。思秦虽然才3岁,但已经很像他爸爸。在托儿所,喜欢对小朋友发号施令,常常要别人听他的。要是小朋友不跟他玩,他就大闹,跟别人捣蛋。
“分享之家”的2大特征
针对上面的个案来分析,看看如何改变“反分享之家”。
个案1解读:
作为家中独苗的天一,常常会得到家人不知不觉中的过度照顾。所以,天一有着严重的自我中心倾向,想问题和做事情以自己为主。家长认为孩子天生如此,其实是不想承认家庭教育方式造成孩子任性、拒绝分享。家长把责任推给了孩子,所以就“没办法”。
改变个案1的策略:
天一最在乎食物,就从让天一体验与别人分享食物开始。如果天一再把事物独占,那大人要把食物拿过来公平地分开,不能再放任不管。开始这样做,天一肯定会哭闹。这时大人不能让步,要坚持到底。如果天一提出他应该独占食物的种种理由,大人可以装做没有听见,尽管去做自己的事情。
同时,孩子学会分享,总需要过渡时间。特别是像天一这种大孩子,“拒绝分享”已成为习惯。在改变过程中,如果孩子又“旧病复发”,不要抓住孩子的一点错误,没完没了地数落他。
个案2解读:我们常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其实,先天遗传因子对孩子性格的形成,远没有家庭环境的作用大。思秦爸爸的行为方式、意识形态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思秦平时的做为。
另外,如果说个案1中的天一不懂得与他人分享物质,那么思秦的问题在于不会分享他人的意见、思想。让孩子学会分享,不止于吃的、玩的这些有形的东西,还包括心情、创意、想法、意见等等无形的东西。学会分享后者,要比学会前者难得多。但学会前者又是学会后者的基础。
改变个案2的策略:
解决个案2问题的关键在于思秦的爸爸。这位爸爸首先应该自我反省,带头纠正自己的态度、做法。对于家里人的不同意见,应该在口头和心里都认真考虑;遇事,要多与家人商量,不要一意孤行。当然,改变一个任性的爸爸很难。如果改变爸爸效果不大,妈妈可以有意识地告诉孩子懂得分享、沟通、合作的人才是受欢迎的。总之,得给孩子找到一个可以仿效其良好行为的榜样。
让任性的思秦学会分享,当然先从分享实物开始。家里分吃的,每次分成3份;如果有人不在,得给他留着,就算爸爸平时只顾自己吃,我们也应该留给他一份。
缔造一个“分享之家”,说难也不难。聪明父母需记住一点:身体力行——大人的行为、做法可以带动孩子转变思想,身教的作用大于言传。
聪明提醒:切忌功利性的“伪分享”
与谁分享?孩子当然会出于个人好恶,选择自己喜欢亲近的人。但家长会干涉。常听到家长跟孩子讲,“你干嘛把巧克力分给小明吃,他又从来不给你吃的。”家长把分享看成交换,而抹杀了分享的本意——分享是为了让别人和我一样快乐,而不是用我的来换你的。
还有些家长特别排斥“有特殊需要的人”。这里所说的“有特殊需要的人”,是指那些身体、智力有缺陷的残障人士。在有些家长看来,孩子如果老是和这样的人在一起,就会学会那些人的缺陷。或者他们会认为,这些人将来都在社会底层,跟他们分享以后他们也拿不出什么回报。同样是功利心在作祟。
家长的粗暴干涉,恰恰抹杀了孩子心中萌生的平等、博爱精神。“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分享”的精髓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