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不让小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小孩子没出生,母亲就开始胎教;小孩子才会说话,父母就让他学外语。上幼儿园后,小孩学的东西就更多了:舞蹈、书法、打球、外语、认字、算术……小孩子上小学后,除了学校正常的学习外,还要参加各种各样的校外培训班。家长们恨不得小孩子在一夜之间学贯中西。
教育低龄化之风很盛,是否与小孩子的身心成长相适应?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
一多半小孩上兴趣班6月22日,记者对兰溪市滨江小学一至三年级5个班学生进行课外学习的调查,调查发现过半数的学生曾参加或正在参加兴趣班或特长班,学习内容以舞蹈、绘画、钢琴、写作、英语、围棋等为主。
该校刘美新校长告诉记者,通常,学生家庭条件越好,参加兴趣班、特长班的比例越高。他们学区的学生不少是城中村的村民。如果是名校,这个比例会更高。
市区的可乐妈说,她的孩子今年才两岁。她告诉记者,她孩子16个月起就进入市区某早教机构接受教育,后来因为费用问题,转入某幼儿园早教班(亲子班),一直到现在。她的亲友和同事,大多数把小孩送到早教机构去接受培训。据她所知,早教班孩子的家长学历普遍较高,有些比较有钱。
市区王女士说,某邻居的小孩与她儿子同岁。这个邻居不仅为小孩报了幼儿园的画画、算术、英语等兴趣班,而且到青少年宫去报了好几个班,害得小孩一年到头忙得团团转,怪可怜的。
兴趣班里兴趣知多少所谓兴趣班原本是小孩有兴趣而参加,但现在的家长不顾小孩是否有兴趣,甚至不顾孩子的抵制,强行让孩子参加兴趣班。特长班也一样,本来,发现小孩在某些方面有些特长,家长因势利导,进行培养,但现在有些家长不顾孩子的个体情况,仅凭自己的喜好,就给孩子报特长班。这样的兴趣班和特长班难免成为小孩子的沉重负担,学习效果显然是不会好的。
兰溪市滨江小学被调查的学生,对自己所参加兴趣班评价好的占60%,评价不好的占30% ,评价一般的占10%。表示喜欢兴趣班的占70%,不喜欢的占20%,其他的占10%。这意味着,有百分之二三十的孩子没有从兴趣班中获得乐趣。
市区王女士大学毕业后在某事业单位工作。自生下孩子后,如何培养好下一代的问题一直萦绕在她的心头。这些年,她一有机会就向人请教教育孩子的经验。
她告诉记者,她身边一些人热衷于把孩子送到各种培训班,目的是为了到时候孩子可以考证、考级。她觉得,为了考级、考证而去参加培训根本没必要。她儿子今年4岁,除了参加幼儿园的正常活动外,很少参加兴趣班或特长班。
她说,小区里玩轮滑的小孩很多,小孩也喜欢,刚好小区内有人在教轮滑,她就让孩子跟这个人学轮滑。后来,儿子对画画产生了兴趣,于是去报了个学画画的班。两个班加起来一个学期学费1000元钱(两个班都是每周一节课)。很多朋友都把小孩送到早教机构去,但她没有这么做。她觉得,时下的早教市场鱼龙混杂,有些早教机构很不规范,经常误导家长,对早教效果夸大其辞,学费也很贵。
刘美新告诉记者,那些健身、艺术类的兴趣班、特长班还好,英语、写作、奥数等文化类兴趣班、特长班还是不参加为好。某校一个小学生很小就参加珠心算训练,曾获得不少奖项。可升入小学后,这个学生算术课成绩并不好,甚至连中等水平都达不到。原因是,珠心算属于一种程式化的计算,而且题目往往是特定的,不是所有题目都适合珠心算的。小学阶段的加减乘除要求用笔算,而且题目是任意的,没规律可循,由于特点不一样,这名珠心算很优异的“神童”,在用笔做普通的加减乘除题目时反而不如普通的学生。
低龄教育向幼儿延伸市区江南一家早教机构金华中心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早教机构与幼儿园有本质区别。比方说,3岁前的小孩主要接受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的训练。孩子3岁以后,主要是进行音乐表现、创意思维、逻辑智能等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