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萌萌从老师手里抽走纸人自己调整时,她的坚定和自信使我看到了幼儿学习的能力和品质是多么的强大和优秀!正是萌萌表现出的“喜欢接触新事物,常常动手动脑探索物体和材料,并乐在其中”的年龄特点,才使得我一定要为其提供支持的探究空间和机会,让她自己在好奇心和探究积极性工具并用自己的激励下发现材料的问题,找到解决的方法,勇敢地做出改进。而我也深深知道,我松开手还给萌萌的,不是一个普通的纸人,而是一个机会和一份鼓励,也就在松开手的那一刻给予了孩子自主发展的权利、给予了她完全的相信,给了她充裕的空间和支持的心理氛围。下一步学习的机会和可能性在学做小纸人的过程中,萌萌的专注、坚持和不断尝试也可能给其他小朋友带来启发。所以,作为老师,我觉得可以给萌萌跟大家分享的机会。我也很期待这件事:如果请萌萌把自己努力制作的成功经验介绍给小朋友们,萌萌敢对大家说吗?会怎么说呢?当然,可以先请她对班上其他老师或者自己亲近的小伙伴说一说“是怎么学做小纸人的”。
我还在思考,萌萌会对其他哪些材料感兴趣呢?还可以用哪些方法做立体小人呢?我以前在街上看过人形立牌,那些人形立牌也是薄薄的,是怎么站起来的呢?我也应陔进一步研究下。我如果添加一些立体的卡片、硬纸板、或者陶上、彩泥等有可能制作出立体小人的材料的话,萌萌会感兴趣吗?会想去探究一下吗?我很期待呀!
点评刘老师撰写的学习故事记录了活动中她和孩子互动的三个步骤——注意一识别一回应,这些可以被视为教学实践中的“非正式评价’’过程。在我看来,刘老师撰写的整个故事,可以被视为一篇学习故事的“故事”部分,包括一次或一系列由“注意一识别一回应”构成的师生互动过程。而这些互动片段都是围绕一条故事发展主线发生的,也就形成了一个故事。虽然我和刘婷老师素未谋面,但是通过《相信你,会学习》这则学习故事,我对刘婷老师有了一些了解。故事里,我看到一个会陪伴孩子学习的老师。
1.陪伴孩子学习,需要关注孩子。老师眼里和心里都有孩子,注意孩子学习的兴趣、状态和需要。在故事中,我感受到当孩子在玩的时候、探究的时候、遇到困难的时候、坚持的时候、体会成功快乐的时候,刘老师的眼神都在孩子身上,刘老师也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和分析。
陪伴孩子学习,需要倾听和理解孩子,了解他们对什么感兴趣,她们想做什么,他们是怎么学习的,什么时候他们会需要帮助等等。从刘老师在和萌萌的互动过程,我看到了一个不断理解萌萌想法和需要的刘老师,她不仅将观察到的萌萌的学习状态与儿童发展年龄特点结合起来,还关注在学习过程萌萌所表现出来的学习品质,如专注、自主、坚持等!
2.陪伴孩子学习,还需要给孩子时间。虽然在故事中没有对活动时间长短的描述,但是我知道,要完成这个作品,解决这些困难,萌萌一定是专注地工作了挺长一段时间的。这就需要老师在一日生活安排上有灵活性,让孩子有可能投入、不受干扰地玩和探究。同时,刘老师没有“包办代替”,孩子发现一开始小纸人站起来会不舒服这个问题时,给孩子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
3.陪伴孩子学习,更需要给孩子信任。当萌萌想要自己调整小纸人“骨头”位置的时候,刘老师给了她充分的信任,让萌萌最终自己解决了问题,体会到了成就感!从萌萌“充满自信和成功的微笑”中,我看到了从学习过程中得到了力量的萌萌,也相信萌萌的成功体验给刘老师带来了进一步支持萌萌学习和发展的力量!
如果需要我给出建议,那么我想把建议的重点放在学习故事的第二和第三部分。学习故事的第二部分“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主要表达了老师对这个故事本身的分析。比如,刘老师这则故事的题目里有“会学习”的内容,那在分析的时候,就应以“会学习”为重点来分析,不需要面面俱到,只要突出给参与孩子学习过程的老师留下最深印象的、她认为最有价值的内容。
通过观察和分析,老师对孩子的兴趣、特点和学习情况有了进一步了解,而这些需要为老师制定“进一步学习的机会和可能性”提供依据。在刘老师的故事中,刘老师提到萌萌不太说话,这可能是萌萌需要发展的领域,那有没有可能利用分享小纸人制作过程这个机会给萌萌提供在众人面前说话的机会呢?当然,还有其他领域的发展机会是不是也可以和孩子的“让小纸人站起来”这个学习兴趣相结合呢?因此,学习故事既可以是个性化发展计划,也有可能为班级的集体计划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