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雕细琢巧打磨——对大班科学活动《钻空空》的三次思考和调整(2)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2年06月11日 18:12:48

  活动教案二:

  活动目标:

  1.通过尝试操作,使幼儿了解如何利用物体间的空隙,摆放更多的物体。

  2.培养幼儿善于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激发科学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带盖子的塑料瓶20个,金柑、黄豆、小米若干;2.铅笔、记录表(如图2)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幼儿认识操作材料。

  1.介绍金柑和黄豆。

  2.帮助幼儿感知两种材料的大小不同。

  二、第一次操作:两种材料。

  1.说明操作要求:把金柑和黄豆都装进玻璃瓶里。

  2.使用记录纸,要求幼儿分别用两种方法把材料都装进玻璃瓶里,并记录操作结果。

  3.幼儿自由操作,教师提示幼儿观察放入时黄豆钻空隙的现象。提醒幼儿一种放完才能放另外一种。

  三、对第一次操作的评价。

  1.个别幼儿交流操作结果。

  2.讨论:金柑和黄豆的数量两次都是一样的,为什么装进去的顺序不一样结果就不一样呢?你在装的时候发现过什么呢?

  3.老师演示,引导幼儿观察黄豆钻空隙的现象。

  4.教师小结:因为金柑大、黄豆小,黄豆能从金柑之间的空隙钻在瓶底,所以用先装金柑再装黄豆的方法能把材料都装完。

  四、第二次操作:三种材料操作。

  1.出示小米,请幼儿思考,用什么样的方法把这三种材料全都放进玻璃瓶里呢?

  2.请个别幼儿说一说。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五、活动延伸:

  瓶子都已经满了,还能往里放东西吗?该放什么呢?

  大家到区域活动时再去试试吧!

  分析与思考:

  1.活动记录的必要性记录在科学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幼儿把所观察、探索的经验用不同的方式记录下来,以此作为得出结论的依据,促进自己更细致地观察与更认真地思考,并从一次次的记录与实验对比中调整先前的认识,为最终形成科学的概念奠定坚实的基础。

  但是,就这个科学活动中来看,记录只出现了一次,没有起到让幼儿记录并相比较的作用。同时,两种操作方法都比较简单,没有出现比较复杂的操作过程,幼儿只需要通过简单的语言就能表达清楚。

  2.科学活动的重要性《纲要》中明确表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所以,幼儿科学活动的重点应该定位在帮助幼儿感受现象,提高科学探索的兴趣上。在活动环节的制定上,教师应尽量为幼儿设置适宜的问题情境,鼓励幼儿利用已有经验进行大胆的猜想和假设,通过与同伴之间的互相质疑,在操作活动中进行验证。而在以上教案中,重点明显地放在了追求结果上,缺少让幼儿大胆猜测和感知现象的过程。

  改进策略:

  1.取消记录纸,充分放手让幼儿自主操作,使用语言简单交流操作过程和结果。因为操作过程比较简单,所以取消操作纸后,幼儿在短期内还是记得比较清楚,能准确的说出自己操作结果;同时,也可以让幼儿有充分的时间去操作,减少操作环节的多样性。把教案中的"目标二"更改为"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发展观察、分析能力。"2.有探究才有创造,有疑问才有发现。在活动中增加猜测、验证、观察等环节,突出幼儿在科学活动的主体地位。教师恰当把握演示的时机,不过早地把"谜底"揭开,鼓励幼儿自己积极探索;教师的小结内容围绕幼儿的操作结果,并进行提升,提高幼儿的操作兴趣。

  活动教案三:

  活动目标:

  1.通过尝试操作,使幼儿了解如何利用物体间的空隙,摆放更多的物体。

  2.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发展观察、分析能力。

  活动准备:

  1.带盖子的玻璃瓶、塑料筐,等量的金柑、黄豆、小米各人手一份;2.教师用金柑、黄豆、小米一份,塑料筐一个。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幼儿认识操作材料。

  1.介绍金柑和黄豆。

  2.帮助幼儿感知两种材料的大小不同。

  二、第一次随意操作,并交流。

  1.幼儿猜测:能不能把金柑和黄豆全放进玻璃瓶里,并说明理由。

  2.教师交待操作要求。

  3.幼儿自由操作。

  4.幼儿交流操作结果。

  5.讨论:材料数量一样多,为什么先放大金柑再放小黄豆能全放进去,而先放小黄豆再放大金柑却不能全都放进去呢?

  6.教师演示,引导幼儿观察黄豆钻空隙的现象。

  7.教师小结:因为金柑大、黄豆小,黄豆能从金柑之间的空隙钻在瓶底,所以用先装金柑再装黄豆的方法才能把材料都装完。

  三、第二次操作,幼儿自由观察黄豆钻金柑空隙的现象。

  操作要求:先放金柑,再放黄豆,观察黄豆钻空隙的现象。

  四、第三次操作,再次感知如何利用物体间的空隙,摆放更多的物体。

  • 分类
  • 关注我们
  • 本类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