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幼儿猜测:还能往里面放东西吗?
2.教师演示后(放小米),幼儿操作验证。
五、活动延伸:
讨论:瓶子都已经满了,还能往里放东西吗?该放什么呢?
通过三次对"钻空空"活动的不断调整和修改,使科学活动的目标指向更明确,幼儿操作探索的兴趣更浓厚。同时,整个活动还突出了以下几大特点:
一、从"趣"中引培养幼儿兴趣是幼儿园进行科学活动的前提。所以,整个活动非常注重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以提问、操作、交流三大因素的相互交替。一开始就抛出问题:能否把所有材料放进一个小小的瓶子里?当幼儿的意见出现分歧时,提醒他们自己去尝试;在操作以后,教师又组织交流,得出结论。一切都以幼儿的兴趣点和操作意愿出发,整个活动气氛宽松、自然。
二、在"玩"中学整个活动中,教师是引导者、支持者,没有过多地干预幼儿的自我探索,总是不断地提供机会让幼儿自己去尝试。同时,在环节设计上非常重视幼儿的几次操作,每次操作前都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可以说,幼儿是在教师的指引下,自己一点一点地揭开了"谜底",占领了主体地位。
三、在"说"中知在操作后,及时组织幼儿进行交流,通过学习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倾听别人,得出肯定、有效的结论。从而让幼儿知道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那么多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知识,做个善于发现、善于思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