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幼儿在选择第五只羊的图片时产生了不同意见,而且冲突进一步激化,图十似乎也可以表示“跳个不停”。这时,选择图片的过程显得越加复杂。)⑤按①的方法,幼儿找出了第六只羊的图片(见图六)。
⑥教师边唱边做暂停的动作:第七只,它来管秩序。
幼儿找出了相应的图片(见图七)。
师:你为什么认为这张图是“管秩序”?
幼:因为这上面有一个“停”字。
师:“管秩序”是什么意思?
幼:“管秩序”就是让大家都停下来,不要乱。
(有些幼儿早已认识“停”字,有些幼儿通过此环节也认识了。这种识字活动非常自然,是音乐教育领域与其他教育领域相互渗透的一种思路。)⑦此时黑板上只剩两张图片:“长得肥肥的羊”(见图八)和“大汗淋漓的羊”(见图九)。教师边唱边做动作:第八只,第八只,第八只慢吞吞。
有幼儿认为图九中的羊像是那只慢吞吞的羊。教师紧接着边唱边做急忙跑来的动作:第九只,来得急。
师:到底哪只是“慢吞吞”?
幼儿选择了图八。
师:你说这张是“慢吞吞”,为什么?
幼:因为它很像慢慢的啊。
师:因为它长得怎么样啊?
幼:肥肥的。
师:哦,肥肥的,走得很慢的样子。
教师将第八、第九张图片相应地排放好。
⑧注意,我们还没有选好第二只羊、第五只羊和第十只羊的图片呢,我们来唱一唱。教师带领幼儿边指图边演唱B段歌曲。当唱至“第二只,好像你”的时候,教师夸张地做出指点的动作,同时放慢速度。幼儿一致同意“做指点状的小羊”就是第二只。
⑨教师将“跳舞的羊”撤下,继续边唱边做动作。待唱至“第五只,跳个不停”时,幼儿立刻作出反应,认为刚才被撤除的图片就是“跳个不停”的羊。教师按照幼儿的意见将“跳舞的羊”重新放在相应位置上,同时将原先放在该位置上的“唱歌的羊”撤下。至此,第二和第五只羊的图片已选定。
⑩教师边唱边做动作:第十只,说再唱一曲。
幼儿一致认为画有音乐符号(即五线谱符号)的图片是表示第十只羊——唱歌的羊(见图十)。
4、师幼一起边用手指图片边朗诵歌词,同时用动作表现10只羊的动态。我们好不容易把10只羊排了一个队。这次我们伸出手来数数看。
5、师幼一起边唱边做动作。
师:这次我们来当小猫,一起听着音乐来数羊群。轻轻起立,注意听音乐的前奏。
三、教师引导幼儿反思图片、动作策略对学习歌曲的作用。
1、刚才我们唱歌的时候,是什么帮助我们记得每只羊在干什么的?
幼:月亮姐姐。
师:我们数羊群的时候,是看着什么来数的呢?
幼儿答非所问,似乎不理解教师的问题。教师指着图片说:这些都是羊的图片,它们可以帮助我们知道每只羊在干什么。
(在启而不发的情况下,教师采用了直接告知的策略。启发、引导、鼓励与支持固然都是好的教学行为,但是对于缺乏相关经验的幼儿来说,直接告知也不失为一种经济的方法。这是帮助幼儿积累经验的过程,也是帮助幼儿对有效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意识反思的过程。)2、如果不看图片,刚才还有什么方法帮助我们知道每只羊在干什么?
幼:唱歌的时候,在黑板上写字。
幼:可以画点。
师:写字、画点都是和图片一样的。
幼:做动作。
师(及时肯定):哦,他看到我做动作了。
师:这次,你们看看老师的动作究竟能不能帮助你们,好不好?
教师带领幼儿学唱歌曲,并用相应动作表现10只羊的动态。重复演唱两遍。
师:刚才老师的动作是不是帮助你们了?
幼:是!
(教师设计这一教学环节,一方面是给幼儿提供更多的演唱机会,更主要的是让幼儿有意识地反思“看动作,记歌词”这一学习策略的应用效果。)四、教师请幼儿尝试用相应动作表演10只羊的不同动态。
师:小猫数羊群数了那么久还是睡不着。现在我想请小朋友们帮它数,谁愿意来做这10只羊?
表演前,教师逐个问幼儿:“你扮演的是第几只羊,它在干什么?把动作做出来,摆好造型。”并交代:“唱到哪只羊,哪只羊就跳出来,还要做这只羊的动作。”
在音乐声中,10个幼儿相继跳出,分别用动作表演10只羊的动态。(两遍。)(在表演之前先让幼儿明确自己的身份,并且想好动作,摆出造型,可避免幼儿在演唱的过程中因即兴表演而出现反应时不够,进而造成混乱、焦虑的状况,使幼儿的注意得到适当的分配。)五、教师引导幼儿完整听磁带演唱歌曲,帮助幼儿理解为什么唱到“第八只……”音乐就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