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方法,结合刚才的图片,并且把图片按照诗歌的顺序进行重新排列,示范完整朗诵诗歌,使幼儿对诗歌有一个初步整体的印象。
接着概括性地提问:诗歌中说了什么事,引导幼儿结合图片回答,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在回答的时候,幼儿也许不能完全根据诗歌中的原句进行回答,这是正常的,老师可以先默认孩子的回答,然后再让孩子来听听老师示范念诗歌一遍,或者个别的句子,(这个形式要根据教学中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让幼儿来比较"自己说的句子和老师念的句子有什么不同?哪一句更好听?"用这样的提问来引导孩子感受诗歌中的语言美,从而激发他们学习优美语言的兴趣。
在其中,老师也会对"上天剪云朵,下河剪水波。"这个句子进行重点分析,引导孩子学习。我采用的方法是:把语句用文字结合小图画的方式写出来。比如:
上天剪下河剪引导幼儿看看,并且说说这两个句子有什么特点,"你在句子中发现了什么秘密?"相信通过这样直观的展示后,幼儿一定能够发现其中的语言的特点,"上"和"下"是一对相反词;"天"和"河"在地理位置上是一组相对的事物;"云朵"和"水波"既是相对应于天和河的事物,在地理位置上也是一组相对的物体,中间在同一个位置上又都有一个"剪"字,"这样的描写方式我们把它称之为"对仗",这种方法用在写对联上很多的。那么对仗的修辞方法就自然地让幼儿了解并且知道了。如果这时幼儿已经对诗歌的语言特点产生了兴趣,那么老师也可以引导幼儿对下面接下来的两句用以上的方法进行分析,告诉幼儿这样的句式它又是另外一种修辞方法,我们以后会学到的。当然老师要在课前把这两句诗句也用文字结合小图画的方式写好,在教学活动中随机拿出来展示。
然后通过整体朗诵,前后半句接龙,轮流等趣味性游戏方式组织幼儿学习朗诵,使幼儿感受到诗歌的内在语言韵律。提醒幼儿念诗歌的时候要有感情,在有感情的朗诵中体验到爱小燕子的情感。
(四)讨论诗歌中的"剪"本首诗歌中一连用到了五个"剪",对于这五个"剪"也许有个别小朋友会关注到,也许不会关注到,但是在老师引导孩子学习句式的时候,相信一定会有聪明的孩子关注到此事的。所以当孩子发生疑问的时候,我们应该引导孩子来揭开这个谜底。小朋友比较好理解"上天剪云朵,下河剪水波。"这句可以让孩子自己来说:"小燕子是怎么剪云朵的(剪水波)的?"甚至可以准备一些道具让小朋友来扮演小燕子飞,在飞的过程中穿越云朵、划过水波。那么对于后面两句,为什么要用"剪",可以告诉幼儿这是为了诗歌的好听,也可以用"剪"来代替原先应该使用的"衔"或者"折"、或者"叼"等动词,这样也是可以的。
(五)活动延伸:说对联小朋友们通过本次学习诗歌的活动之后,他们也许会对对联产生兴趣,有些小朋友也许在活动中当场就会问:"老师,什么是对联啊?"对于孩子的好奇,我们应当给以积极的回应,但是这项内容又不是本次诗歌学习中的主题的内容,于是我们可以告诉孩子在课后再来探讨这个问题,如果有这个可能,我们在课后就应该再组织一次活动,引导小朋友对对联的内容进行讨论。加上,春节过去不久,相信孩子还是能够回忆起对联的。我们可以挑一些简单的能够使孩子理解的对联内容来读给小朋友听,再逐句让小朋友找找对联的特点,同时可以给小朋友丰富一些动词、名词的概念,概念的出现不要太直接,可以说成是表示物体名称的词、或者表示动作的词等。另外,小朋友如果有兴趣的话,还可以尝试来对对联,老师说上句,小朋友对下句,这样的活动形式也会是很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