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解放双手—培养幼儿实践动手能力
陶行知在《创造的教育》中明确指出:创造两个字的意义是“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而产生新价值。”“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并指出:“创造教育,非但要教,并且要学要做。”认为作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提出要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如: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小皇帝”的生活使他们失去了一次次锻炼的机会。。于是,就出现了学生能考上大学却不会独立生活的怪事。中国出国留学的学生大多成绩很好,但是缺乏实验室操作的经验。所以,在现在的情形下提出解放学生的手显得尤为重要。对于生活中的动手能力,陶行知直言“不会种菜,不是学生”。在教学也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的动手。例如:在主题活动“车子叭叭叭”认识车的活动时,可以请幼儿开开、画画、拼拼模拟车,再说说车子的基本构造,寓教育于动手之中,以动手促进动脑。又如:现兴盛的“幼儿园探索型主题活动”非常重视通过孩子的自我操作、自我探究发展幼儿的操作能力,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等理念的体现。
3、 解放空间—变限制为开放
不论是幼儿园还是家庭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为了幼儿的“安全”,不让幼儿走东窜西、碰这碰那,把他们限制在一个极其狭小的范围内。其实这不仅是对幼儿活动空间的限制,也是对幼儿头脑的禁锢。幼儿最喜欢的是去花园、草地、山坡、河边。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是他们活动的天地过于狭窄了。这几天我发现孩子们玩器械时常常围在塑胶跑道的大树下,一围就是好长时间。有些孩子抬头对着树指划着,有些孩子跳跃着好象在抓什么东西……我走过去一看,原来树上长了几只蘑菇,孩子们正在研究蘑菇为什么会长在树上,怎么长粗出来的问题。我先对他们的细心观察和探究欲望进行了表扬和肯定,然后针对孩子们的问题机动的开展了主题活动“蘑菇的生长”,这样既激发了孩子的兴趣,又增加了他们的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探索精神。谁都明白要让孩子知道春天的美丽,最有效的办法是走出学校,走进大自然,让他们亲身去体会。我想这样的感受效果比任何华丽的语言要有效果的多。因此,我们应该把本属于孩子的自由发展和思考的空间还给孩子。
4、解放眼睛—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
解放眼睛,让学生会看,会观察。达尔文说:"我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由此可见,观察力是创造的起点,是聪明大脑的"眼睛",教师、家长有责任解放学生的眼睛,帮助孩子把"眼睛"擦得更亮,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如主题活动“蔬菜水果碰碰乐”认识南瓜和黄瓜活动时,我请幼儿先观察瓜的外部特征(外形、颜色),在观察瓜的内部特征,从而帮助幼儿掌握由外到里有顺序、有步骤地观察方法。
5、解放嘴巴—让孩子想说就说
4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指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的指导思想。然而在中国,由于"师道尊严"的影响,学生上课要想发言,必须是先举手,并经过老师的允许,否则就会遭到老师的训斥。虽然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这样的现象大有改善。但是我们很少能看到国内幼儿园中孩子可以在活动中随时发言,而且还可以同老师辩论的现象,大多数的幼儿园举手才能回答老师的提问,而且孩子们的回答经常是这样说不行,那样讲也“离谱”,只有讲到教师想要的答案时老师才“龙颜大悦”的加以肯定。如:故事“小红帽”中的发散性提问“小红帽离开了大路后会发生什么事呢?孩子们的回答固然是五花八门,但最终故事的延续只有一个。老师常常对那些猜对固定答案的幼儿大加表扬,而对那些固定答案外的孩子只是点点头或赞赏一下,这样的思维定势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孩子以后的发散思维。我想既然发散了思维,就可以让孩子续编故事后半部分,这比教师延续故事更能激励孩子创造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