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音乐调研报告(2)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3年11月25日 22:04:23

  一、音乐教育要重视幼儿的情感因素,激发幼儿的兴趣。

  音乐教育活动是一种情感活动。幼儿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有充分的愉悦感和个性化的表现空间,以致能够让幼儿获得成功感,从而坚定幼儿的自信心。

  在教学中,不论是哪种形式的音乐,只有设置一定的情节让幼儿去体会、去感觉,从心到身、从身到心,才能进入角色、进入音乐。首先,教师要以自己的情绪表现感染和启发幼儿。不论是唱歌、歌表演等,都应该充满感情,做到有控制地表现和渲染,和幼儿一起分享音乐的美感和自己的体验,如音乐游戏《小小蛋儿把门开》,教师从开始就引入情节"小小的蛋儿敲敲门,蛋开了,里面有一只毛茸茸的小鸡",让孩子们意识到小鸡是从蛋壳中出来的,并让他们体会蛋壳圆圆的感觉。幼儿从情节表现中去找一系列动作的感觉,效果可想而知。教师的语音、体态、表情都应该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作品的蕴涵。其次,教师应以不同的身份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并关注和满足幼儿在音乐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情感需求。在音乐活动中,教师不仅仅是教师,还可能是小鸡、蛋壳、妈妈、小猫等不同角色。教师要十分乐意和善于扮演这些角色,以逼真的情感和肢体语言带领幼儿进入音乐氛围之中。继续刚才的音乐游戏,教师在开始的引入部分表演"小小蛋儿把门开开出一只小鸡"戴着相应的头饰,用圆圆的身体、圆圆的动作表现,将蛋儿慢慢打开,里面有一只刚出生的小鸡,再慢慢出现一只可爱的小鸡的过程准确的表现给幼儿看,要从孩子们跃跃欲试的动作和眼神里来观察和分析,孩子们对我的表演明白了没有?再言之,教师也应该具备分析和表现音乐作品的各种情感基调的能力。如《小小蛋儿把门开》是活泼可爱、喜气洋洋的;《摇篮曲》则如梦如诗,旋律细腻等。进行情感培养,并不只是要求幼儿用动作表达,更应该要求幼儿对音乐产生共鸣。就像当"小小蛋儿把门开"音乐出现,幼儿便用自己稚嫩的动作表现那胖乎乎的小鸡。与其让幼儿说出感觉,还不如让幼儿用动作去表达。经过这样的音乐活动的熏陶,孩子们的情感体验、表达会逐步变得细腻、深刻。

  二、音乐教育要重视幼儿的探索意识与创造才能。

  所以允许幼儿有不同的答案,鼓励幼儿能从自身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还要营造一种相互讨论的气氛。

  哲学家阿朗说:"播好种子,应该播在土壤里,而不是沙地上……。"就是说我们应该要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教育,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不断进行自我学习,使他们的音乐素质"种子"在师生共同打造的"土壤"中自然地发芽、开花、结果。就是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音乐活动,让孩子们亲自去感受音乐中所包含的强与弱、快和慢、高和低、长和短、音色的分辨、节奏感、乐句的表现等,培养学习音乐的基本能力,并能启发其想象力,发挥其创作潜力。记得一次音乐活动《拍手点头》时,我播放音乐,让幼儿学唱以后自由发挥想象力,并相互交流、讨论,然后再根据歌词改编各种不同的动作。小朋友们都跟着音乐节奏认真地作出各种各样的动作。其中有个小朋友悄悄地跟我说:"老师,你看敬轩的动作!",原来是敬轩自己在做一个身体左右扭动的动作。我看到好几个小朋友都在掩嘴偷笑,就什么都没说,而是让敬轩小朋友自己来解释为什么,敬轩说:"妈妈会跳舞,跳的时候就会这样扭一扭,我看过的。"其他的小朋友都很认真地听着,一会儿大家都学着敬轩做起了这个扭一扭的动作。于是我就把歌词总结为"拍拍小手扭一扭",瞧,孩子们唱的、表演的多开心啊!在游戏中,教师要尊重幼儿的独特见解,要接纳所有幼儿的音乐创作作品以及他们的音乐创作方式。我们不要求孩子能把音乐创作得完美无瑕,因为幼儿在探索、创作过程中的东西必定是稚拙的、孩子气的,可那才是幼儿自己的东西,这时教师的作用在于观察倾听幼儿的言行,然后加以点拨,使幼儿在创作过程中不断提高。评价的效果是要激励每个幼儿动起来、思考起来,培养幼儿与教师讨论的勇气,同时教师要会保护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之获得一种安全感,这样幼儿才会大胆创新,主动参与活动。在这许许多多的活动中,发展幼儿的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思维力,大胆地在集体中操作尝试的勇气,使之充满自信心,获得成功后的喜悦心情……,可能会让教师感到起步很慢,效果不明显,但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所获得的点滴知识都不是教师"灌"的,而是自己探求到的,而这恰恰是最重要的。

  三、音乐教育要注重幼儿的学习过程。

  过去,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主要的精力和时间是在研究教材,即研究准备使用的教案,如何把自己准备好的教案信息教给孩子?这些全都是教师预先制定、事先设想好的,而对于孩子可能会出现的反应、问题全凭教师自己的想法和经验加以假设,这样就使幼儿成了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现在,一切正在悄悄改变,我们不光要研究教师怎么教,而且还要研究幼儿学会学习的方法。这就是现在教育教学的重点:幼儿学会学习。新《纲要》下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幼儿在课堂上的自主合作、探索为主,关注的不再是教师的表现,而是师生互动、幼儿的参与情况,这一点是极为重要的。正如叶圣陶先生说过的 "最要紧的是看幼儿,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课堂应该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参与,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动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让幼儿参与到活动中来,关键的是调动幼儿的思维参与状态,引发幼儿心理上的认知冲突。看看幼儿是否都参与到你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来了,是否参与了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幼儿是被动地、应付地学习,还是积极主动地探索等方面,都是一个音乐教育活动的基础。从这一点上讲,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没有引起幼儿多少思维火花的活动不能算是一个成功的教学活动。所以说,音乐教育活动已经将重心从教师的"教"转向幼儿的"学",转向了教育教学主体--幼儿上来了。


互联网 baby611.com
  • 幼儿园教案_分类
  • 关注我们
  • 本类随机推荐
  • 最新教案专题
  • 幼儿园课件
  • 幼教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