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表扬鼓励,激励行为、着名教育学家陶行之曾说过:"儿童都有希望获得被认可的天性。"面对幼而儿的点滴进步,教师都要以欣赏的态度来对待。及时的鼓励是非常有效的,这种鼓励不只是来自老师的,也可以来自幼儿自己。平时班级里通过大力进行表彰。另外我们开展的"为自己评奖"活动,深受幼儿的欢迎。在这样的活动中,每个幼儿都可以根据自己行为习惯的养成情况,给自己设置一个让其他幼儿认可的奖项。这种奖励方法避免了表扬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尤其对后进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全班幼儿都在努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努力评出一个真实的,让大家认可的自我来。随着幼儿们把自己的奖项报上来,我惊讶地感到学生们的好强与上进,"大胆发言奖"、"团结友爱奖"、"遵守纪律奖"、、"不乱扔纸屑奖",最后学期结束颁发给小红花。这一个个自评奖项无疑是幼儿努力的结果,可以说这也是表扬的威力,是激励的结果。
四、不断强化,养成行为。
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中,特别是在宽广的操场上,幼儿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干扰而影响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这是正常现象,是由于儿童受年龄特点的制约而造成的。行为习惯的最终形成则需要老师的常抓不懈、规范不止。教师要常利用口令来引导幼儿行为的自觉性。每周可以提出切实可行的行为要求,及时的将本周幼儿行为与规范要求相对照。并且每月根据幼儿实际更换新的奋斗目标,鼓励幼儿对照目标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在评价自我,评价他人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自律,增强自信,达到自强。
同时,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平时,我通过放学或电话热线联系的方式及时与家长进行交流。对孩子在家的行为提出要求。使家长有的放矢的督促学生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学前班阶段是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特别是课堂教学,他关系到幼儿今后的成长,更关系到我们今后为社会输送的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抓好学前班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是奠基工程,我们要常抓不懈。